昌宁县2014年粮食生产情况简析
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确立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以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为工作方向,优化布局,调优结构,增加投入,全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年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良好,呈现出全县农业良好发展态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一、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全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65626亩,同比增12498亩,增长1.91 %,粮食作物总产量为206935吨,同比增5083吨,增长2.52%,粮食产量连续11年持续增长。其中,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0010亩,同比增10760亩,增长4.5%,小春粮食产量43319吨,同比增2791吨,增长6.89%;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5615亩,同比增1738亩,增长0.42%,大春粮食产量163616吨,同比增2291吨,增长1.42%。
全年谷物播种面积480661亩,同比增1.58亩,增长0.22%,产量176400吨,同比增2601吨,增长1.5%;豆类播种面积120237亩,同比增6362亩,增长5.59%,产量14602吨,同比增1560吨,增长11.96%;薯类播种面积64728亩,同比增5078亩,增长8.51%,产量15933吨,同比增922吨,增长6.14%。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制约粮食产业发展。全县水利骨干工程数量少,且老化严重,管护责任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偏低;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弱。
(二)农资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据调查,今年“两杂”种子平均价格有所上涨;化肥价格每吨价格也较去年有所提高。种粮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够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产业多而杂,争地、争劳现象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少数村组出现了精壮劳力“空壳”现象;同时,随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及烟草、蚕桑等经济作物任务增加,果蔬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争土地、争劳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单位时间内抓节令和落实粮食生产各项科技措施的难度较大。
(四)农业生产任务重,集约化水平低。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不断加大,科技增收空间有限;农业基础薄弱,农田规整差,规模化生产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机耕、机播、机收率不高。
(五)农技推广进程缓慢,增产增效作用不明显。近年来,由于大批农村有文化、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到二、三产业,务农人口多是老、弱、妇、残等,半文盲居多,对新技术难接受、接受慢,习惯于传统耕作,掌握、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步伐慢,难以出发挥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的更大作用。
三、抓好粮食生产的粗浅建议
(一)加强领导,突出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加强领导,把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领导样板示范工程,为牢固基础地位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加大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快土地整理、坡耕地改造步伐,引导农户加大农田改造力度,打牢发展农业基础;促进耕地合理流转,把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为今后实行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搞好服务,强化农技推广运用。进一步加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培训指导生产的工作力度,深入生产一线帮助群众抓好栽种管理各项工作,特别是抓好大春间套种,全面推广良种良法。通过推广良种、高产创建、配方施肥、地膜覆盖、间套种等措施大幅提高单产,从而增加产出。加强并坚持农业科技培训、科技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把先进的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促进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提高农作物的产品产量,增强农民的经济效益。
(四)落实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把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作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从稳定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入手,坚持兑现优惠政策,落实扶贫攻坚措施,为农业注入不尽的源泉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