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昆明就业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昆明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稳岗、减负、扩就业并举,全力化疫情之“危”为促进就业发展之“机”,使就业工作呈“V形”反转并好于去年同期,确保了全市就业形势稳定,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数字看就业
回顾2020年昆明就业成绩单,一串串喜人的数字映入眼帘:
就业创业工作全面超额完成,十件惠民实事达到人民要求,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就业扶贫工作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助力全市所有贫困县区如期脱贫,获得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昆明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年内支出就业补助资金4.3亿元,占全年财政划拨资金4.5亿元的95.6%;失业保险基金支出20.14亿元。“掏空家底”为“稳就业”“保就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城镇新增就业14.68万人,高出年度目标任务12.43万人18个百分点,连续4年保持在14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控制在年度目标任务5.5%以内,低于年度预期1.28个百分点。
市场求人倍率达到1∶1.6,招聘岗位数明显高于求职人数,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充足。
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21.9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7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175.31万人的69.6%。近七成农村民众选择就业致富。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95万人,小儿推拿、育婴师、电焊工、挖掘机驾驶员等580多个工种纳入培训范围,高薪高质量就业不再是梦想。
发放创业贷款8481笔,放出贷款资金13.09亿元,开展创业培训2129人次,为想创业、敢创业的民众提供充足的创业资源。
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和市就业系统以更大力度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结果,体现了昆明就业的担当与作为,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助企进行时
企业是就业的“蓄水池”,稳企业就是稳岗位,稳岗位就是稳就业。今年以来,市就业系统致力于服务企业,着力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助力企业吸纳更多就业人员。
搭平台、优服务。建立24小时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为每户企业明确1名“人社服务专员”,实行“一对一”帮扶,执行企业用工缺口调度清零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裕人手。“昆明智慧就业”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并取得成效,让更多劳动者在与企业不见面的前提下成功就业。年内共推送就业岗位36.45万个,有1.46万家用人单位通过智慧就业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招聘岗位点击数达168.43万次,关注岗位人数有7.25万人。组织开展线下招聘会407场,累计发布就业岗位40余万个,服务企业2万余户。公共就业服务再上新台阶,以“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为内涵的昆明经验得到国家人社部认可,并在全国推广。牵头成立省内服务企业用工余缺调剂联盟,联合各州市就业部门、第三方机构和各用人单位,及时掌握富余劳动力、企业岗位缺口情况,让全省各地富余劳动力和企业岗位缺口匹配协调,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等问题。
给资金、稳岗位。打出“降、减、免、缓、延”组合拳,真金白银减轻企业负担。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降费率政策,减轻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资金负担。允许受疫情影响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困难的企业,延期缴纳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费至疫情结束。加大稳岗返还力度,向全市2.33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金5.74亿元,稳定就业岗位77.81万个。支持企业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灵活用工、在岗培训等措施稳定工作岗位。对吸纳安置符合条件劳动者就业的企业,给予就业补贴。全年共发放中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644笔共1474.7万元;发放非国有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107笔共294.1万元。
重培育、促创业。对在我市从事自主创业,且已进行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并正常经营的创业者(含网络商户),提供2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对吸纳劳动者8人以上的企业,提供300万元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全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481笔,发放金额13.1亿元。邀请创业导师开展网上创业课程,年内共吸引4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成功举办第五届“春城创业荟”,“高原特色渔业”等46家优秀创业企业脱颖而出,获得政府资助121万元,企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13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2万人。
着力保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市就业系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做实就业服务,着力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强机制、送政策。在市级层面统筹全市就业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抓就业的工作格局。先后出台“稳就业20条”“高校毕业生就业10条”“农村贫困家庭就业10条”等政策措施,构建了新一轮就业扶持政策体系。派出“稳就业工作组”,加强与省内外其他兄弟城市的对接,及时获取就业人员基础数据,夯实了工作基础。实施县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市、县、乡三级纵向联动,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政策落实上密切配合,从市级层面解决当地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际困难,压实了属地责任。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利用就业局官网、昆明智慧就业平台、昆明电视台、云南日报等官方网站和主流媒体宣传就业帮扶政策,让更多企业知晓享受。
兜底线、保重点。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首位。以实施“就业昆明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开发就业见习岗位等措施,确保全市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困难高校毕业生100%就业,为6.28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6284.1万元,其中首次对2020届1038名湖北籍高校毕业生发放补贴103.8万元。通过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落实社会保险、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5177个,发放社保补贴7310.6万元,共有3.6万名失业人员和3.2万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为全市133户“零就业家庭”共139人及时找到工作,实现动态清零。
提技能、助脱贫。坚持以建档立卡农村劳动力为重点,以东川、寻甸、禄劝为主战场,根据劳动者就业意愿,着力打通跨省转移、省内转移、市内转移、县内转移和就地转移“5条路径”。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开展企业职工在职培训,通过订单培训、网上培训和跟踪服务等措施,年内共帮助39.75万人次在职职工掌握新技能,着力提升了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积极发挥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发省外岗位;依托省内服务企业用工余缺调剂联盟,多方开发收集省内岗位;划片区指定企业相对密集的昆明主城区挖掘筛选合适的就业岗位,帮助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到主城区就业;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等方式,开发县内乡内就地就近岗位;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对省外企业招工具有一定规模的,指派专人将返岗就业人员集中运送至目的地,实现家门—车门—厂门无缝转移;对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技能较弱,确实无法就业的贫困农村劳动力,政府开发保洁、绿化、保安等5300个乡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今年以来,全市累计转移就业121.9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78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就业1.8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4万人;通过主城区精准帮扶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8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237人;通过沪滇劳务协作转移就业2440人;为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就业系统的力量。
开启新征程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也是忠实的记录者。历史不会忘记2020年昆明就业工作经历的阵痛,更不会忘记全市就业战线作出的贡献。今日荣耀载册,明日开启新程,我们定将努力奋斗,着力创造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继续书写无愧于昆明人民的就业答卷。
一是加强登记失业人员帮扶。监测全市就业状况变化并作出积极应对。全市登记失业人员等就业群体,需要职业指导的,都能得到及时的职业规划和政策解答;需要就业岗位的,都能得到3个以上满足需要的就业岗位;需要就业培训的,都能得到合适的培训机会;确实无法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还能通过城镇公益性岗位得到安置。
二是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让企业和劳动者与政府“不见面”享受就业服务。线上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和“贷免扶补”贷款的创业担保贷款服务;提供就业困难人员申报服务;提供招商引资和园区企业招用失业人员补贴服务;提供昆明市非国有企业就近就地吸纳安置劳动者就业奖励服务。
三是支持新就业形态。支持企业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灵活用工、在岗培训等措施稳定工作岗位。鼓励就业人员利用地摊经济、直播、电商等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帮助企业和劳动者改善就业环境,促进新就业形态持续稳定发展。(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杜托 通讯员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