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全面部署2015年冬季农业生产
本报讯 冬季农业生产是承接今冬明春农业生产工作的关键环节,抓好冬春农业生产,是完成全年农业生产目标任务的收官之作,对于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稳定粮油播种面积、推广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陆良科学谋划,及早部署,全面安排2015年冬季农业生产工作。
科学谋划,及早部署。结合不同乡镇特点、大小春茬口和市场需求,早宣传、早发动、早部署、早落实,及时谋划安排冬春种植生产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逐级分解落实冬春种植面积,及时将冬春农业生产各项任务落实到到村、到户、到田块,扩大冬春种植面积。
稳定面积,明确任务。力争今冬明春全县播种冬春作物面积39.8万亩,其中:夏粮30.3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8万亩、啤饲大麦4.6万亩、冬早马铃薯13万亩、小粒加工型及鲜食蚕豆8.2万亩、优质杂粮杂豆2.7万亩);经济作物9.5万亩(优质双低油菜1.5万亩、冬早蔬菜8万亩)。实现夏粮产量7.4万吨、油菜籽产量0.25万吨、蔬菜产量16万吨,实现冬春农业开发综合产值6.5亿元,带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80元以上。
突出重点,优化布局。按照“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形成规模、讲求效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大春作物收获后的空闲地,在继续稳定小春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坝区以冬马铃薯、冬蚕豆、冬早蔬菜为主,重点抓好桑果园套种和设施农业的开发工作,加快发展无公害外销精细蔬菜和加工型马铃薯;半山区以冬马铃薯、山地无公害蔬菜、双低油菜为主,重点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优势产区;山区以豆类、麦类、绿肥为主,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休耕轮歇、培肥地力。探索各具地方特色的冬季农业开发高产高效模式,促进冬季农业开发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引领全县冬季农业生产上新台阶、新水平。
强化科技,提升效益。各级农技部门强化科技指导力度,提高关键生产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增强科技在冬春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良制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工作机制,严把冬春种植节令,大力推广免耕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及多样性优化种植等科技措施,突出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是推广主导优势品种。围绕主要作物,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小麦主推川麦107、石麦1号等优质抗锈病品种;大麦主推宝大麦8号、ν43、8640-1等品种;马铃薯主推丽薯6号、合作88等脱毒早熟优质专用品种;二是推广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技术集成整装的优势,四良配套,适时早播、合理密植、规范化种植,大力推广秸杆覆盖栽培为重点的节本高效技术,最大限度的挖掘冬春作物的增产潜力。三是要大力发挥农机作用,努力提高冬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四是切实加强病虫草鼠防治。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综合防治”的理念,认真抓好“病、虫、草、鼠”四害的防治。五是强化配套服务与市场监管,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分析预测生产需求,抓好种苗、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的调剂、供应,保证生产需要;农业执法部门要与工商、质监等部门密切配合,集中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农资质量抽检,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和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利益,保证农业生产安全;要努力做好产销衔接,组织冬早蔬菜、冬早马铃薯订单生产,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加速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冬农丰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