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就业扶贫攻坚战——全国就业扶贫经验交流(下)

10.11.2017  13:50

近年来,各地人社部门积极作为,精确施策,用实际行动打赢就业脱贫攻坚战。

 

江西:以精准为关键    以服务为根本  持续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

近年来,江西省就业扶贫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保持可持续”的工作要求,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人员范围全覆盖、责任全覆盖、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全覆盖。截止目前,全省50.34万贫困劳动力,已有28.17万人实现就业,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56%。

确保识别精准

以精准贯穿整个就业扶贫路径。一是标准精准。通过召开全省就业扶贫现场会、基层业务人员培训班、督查人员培训班、编印就业扶贫工作手册等方式,使基层业务人员、督查人员准确掌握贫困劳动力的界定范围、认定依据,确保信息采集准确、规范。二是调查精准。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数据比对三种方式,发挥扶贫部门、村组干部、帮扶责任人、劳动保障协管员四类人员作用,做到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贫困原因、帮扶需求五个查准。三是管理精准。依托贫困劳动力信息平台,严把基础数据采集、核实入口关,实现数据录入的全面、准确、及时,实时进行动态更新,提升数据质量。通过实现三个精准,较好地解决了底数不清、服务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推进就业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确保落实到位

目前,就业扶贫进入攻坚阶段,为使政策服务抓到位,一是针对产业发展不足、就业平台单一等问题,通过推动电商+扶贫、返乡创业与就业扶贫深度融合等,打造六类就地就近就业平台,使平台更好地链接项目,创造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二是针对政策服务针对性不强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实行一扩二贷十补贴,一扩是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扩大到所有贫困劳动力,同等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二贷是对有贷款需求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和“产业扶贫信贷通”扶持,推广建设厂房(基地)式和居家式两类就业扶贫车间,实现扶贫车间乡镇全覆盖;十补贴是实行社保、扶贫专岗、交通、求职、创业、培训和鉴定、见习补贴,以及生活费补助、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就业扶贫车间奖补等十项补贴政策,政策涵盖个人、培训机构和中介组织、企业和用人单位等所有服务对象  ,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三是针对贫困劳动力普遍地处偏远、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不畅、技能短缺等问题,通过岗位对接、劳务协作、创业带动、培训提升等措施,因人施策,提供“一对一”服务,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和稳定就业。因地制宜的政策,针对性的服务,畅通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渠道。

确保工作可持续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起涵盖政策扶持、资金奖补、就业服务、金融支持、督促考核等一整套工作机制,形成就业扶贫机制闭环,为就业扶贫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压实工作责任。通过制定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工作路径图和责任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挂图作战,实现思想、组织、措施三个到位。为做好示范,选派4名机关干部到扶贫前线任第一书记。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将就业扶贫实绩纳入省政府对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内容。我厅对就业扶贫政策落实、服务措施、工作成效等进行常态化考核,实行周调度、月督查、季通报制度,通过严格细致的督查传导压力,强化动力。如今,多点发力、持续加力、凝聚合力的就业扶贫格局逐步形成。

 

安徽:精准施策  驿站助推  决胜就业脱贫攻坚

2016年末,安徽省实有贫困人口308.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者146.8万人。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县时强调:要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2015年10月,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到金寨县调研督查扶贫开发工作。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安徽省委、省政府将就业脱贫列入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之一。

安徽省人社厅坚持对象精准、施策精准、措施精准、责任精准,会同省扶贫办出台就业脱贫“1+N”政策措施,先后4次组织贫困劳动者摸底调查,开展“三送一交心”活动,招募就业扶贫基地2363个,开发居家就业、辅助性岗位36.73万个,实施订单定向技能培训5.3万人,累计帮扶44.1万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此过程中,建设就业扶贫驿站成为一大亮点。

在调查研究中,人社、扶贫部门发现,不少贫困劳动者有就业意愿和能力,但由于各种因素无法出村就业,县域不少企业也面临用工难题;同时,贫困地区大多交通不便,劳动者难以就近享受公共服务,优质农产品也缺乏销售渠道,为打通转移就业、农村电商和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安徽省人社厅会同扶贫办创新提出建设就业扶贫驿站,集扶贫车间、电商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三位一体”。

就业扶贫车间: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车间,吸纳贫困劳动者就近就业或居家就业。

电商服务中心:结合安徽省电子商务进农村战略,让农民足不出户以销售农产品,带动农村资源便捷流通和合理配置。

公共就业服务中心:通过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或巡回服务点、配备社会保障卡“便民宝”,为贫困劳动者提供岗位信息、推荐就业、技能培训、创业贷款、社保查询、缴费服务。

就业扶贫驿站坚持“围绕产业、一地一品、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政府投资建设、帮扶单位捐建、企业自建等方式,既可以利用旧房屋、旧场地改建扩建,也可以征用土地新建等方式。

对建成的就业扶贫驿站,就业补助资金、县级涉农资金、对口帮扶单位分别给予资金支持。

就业扶贫驿站通过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成功搭建五大平台。

就业扶贫驿站在发展企业、扶持产业、吸纳就业基础上,积极开展电商培训和代售代买服务,让驿站成为乡村商贸往来的互联经济平台,同时,通过集聚各类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使驿站成为人社部门服务农民的“桥头堡”。

全省共建成779个扶贫驿站,吸纳3.25万劳动者就业,其中贫困劳动者1万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出精准识别  强化精准服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户籍人口55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7万。广西人社部门通过精准就业服务助推精准扶贫,累计有176.82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全面调查,突出精准识别

聚焦全面,摸清家底。2016年,广西采取“以户为单位、一户一表、入户调查”的方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信息库,全面掌握劳动力的基本信息、就业、社会保险、技能培训需求。截至2017年9月,已录入2213万条农村劳动力信息,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11万人。

建立清单,精准分类。设立已就业和未就业人员“两个清单”,对已就业人员进行“就业地域清、就业行业清、薪资待遇清”,对未就业人员进行“就业意向清、培训需求清”,动态跟踪,精细管理。

政策创新,支撑精准脱贫

广西结合实际出台系列有关就业扶贫政策。

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期间基本费用全免,由财政给予1.2万元/人/学年补贴。截止2017年7月,累计发放补贴6471万元。

对开展职业培训,建档立卡学员超过50%的班次,可由培训机构垫付该班次全体学员培训费。2017年1至9月,已培训建档立卡学员16440人。

近期,广西出台11条就业创业新政策。

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长达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并按其实际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数量按1000元/人-16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

对在乡镇(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加工点并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同的生产经营主体,给予1000  元/人一次性奖补。

对按“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带动脱贫且合作2年以上的企业,每户一次性补贴3000元。

重点突破,实施精准帮扶

针对三类重点人群,提供精准就业服务。

对有外出就业愿望人员,精准对接劳务转移。与广东省签署精准扶贫劳务协作框架协议,通过“三来三往”模式促进转移就业。“三来三往”即:劳务输出地制定“求职清单”提供给劳务输入地;劳务输入地根据“求职清单”制定“岗位供给清单”反馈劳务输出地;劳务输出地将“岗位供给清单”与贫困劳动力进行匹配,劳务输入地组织企业招聘。2017年1至9月,广西向发达地区输送贫困劳动力12.13万人次。

对有就近就地就业愿望和创业愿望人员,精准打造承接平台。遴选109家企业作为自治区级贫困劳动力就业基地、打造农村“就业扶贫车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增加“家门口”就业机会。扶持38个自治区级农民工创业园,133个创业孵化基地,加大贫困劳动力创业扶持力度。2017年1-9月,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9.7万人。

对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精准实施职业培训。通过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的方式,组织实施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计划,帮助他们实现技能型就业。2017年,首批两后生共5393人完成培训,就业率达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