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海鸥"档案"《春城鸥盟》将出版 记录30年护鸥历史
为了纪念跨越30年的春城人鸥盟约情缘,昆明市林业局和昆明市鸟类协会耗时半年多,编著了《春城鸥盟》。该书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部门、鸟类协会及昆明民众为保护红嘴鸥所付出的努力,及对红嘴鸥的研究成果,堪称昆明史上最全红嘴鸥档案。该书将于本月下旬正式出版。
1985年,当红嘴鸥第一次出现在滇池湖滨、盘龙江畔时,受到昆明人民的热忱相迎。从此以后,每年初冬,红嘴鸥总是如约而至,30年间从未失约。
根据《春城鸥盟》中鸟协专家对红嘴鸥的研究成果,本报记者对近30年来红嘴鸥历史变迁进行了简单梳理。
越冬时间 最长149天 最短54天
据鸟协专家观察,在30年中,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迁入滇池的时间大多在10 月10日—20日之间,迁离的时间多在4月10日—20日之间,在滇池越冬的时间约半年。迁入城区水域的时间多在11月10日—11月20日,迁离城区的时间多在3月20日—30日之间,在城区越冬的时间4个多月。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红嘴鸥进城的时间有逐渐提前、离城时间逐渐推后的情况,在城区越冬的时间有延长趋势,最长的是2013年,红嘴鸥于10 月24日就进城,3月21日才离开,在城区越冬的时间长达149天。
从30年的观察记录发现,红嘴鸥也偶有提前离城的情况。最突出的是1992年,于当年的11月3日迁入城区,可是在城区只逗留了54天,就于当年的12月27日全部飞离,再也没有回来,比往年足足提前了3个多月。这一情况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百万市民的叹息。
昆明鸟类协会的王紫江理事长率队考察得知,1992年红嘴鸥的数量骤减并提前离开城区,除与当年冬暖春寒、干旱严重的异常气候密切相关外,1991年— 1992年对红嘴鸥的保护重视不够,惊吓、伤害红嘴鸥的事件屡有发生,观鸥人多、喂鸥人少,进城的红嘴鸥缺乏“安全感”,又觅不到食物,致使红嘴鸥提前迁离城区。
1992年红嘴鸥反常离城的事件狠狠地刺激了昆明全城,政府及社会各界再次掀起了爱鸥护鸥的热情。终于,红嘴鸥还是被留住了。1994年它们又如期光临春城,此后数量还有所增加。
数量变化 从9000只增加至39500只
红嘴鸥是很普通的候鸟,主要在欧亚大陆的北方繁殖而在南方越冬。根据早期的记载,20世纪60年代,昆明越冬红嘴鸥不超过300只。自1985年以来,市鸟协专家对来昆越冬期间的红嘴鸥数量变化研究分为初期(10月—11月)、中期(头年12月至次年1月)、后期(次年2月—4月)3个阶段进行。
30年持续不断的同步统计结果表明:1985年以前在滇池和城郊水域就有红嘴鸥分布,其数量未超过2000只,无进城的记录。1985年到昆明的红嘴鸥增达9000只,并开始进入城区水域,其数量有逐年增加之势。
1983年—2014年间,昆明越冬红嘴鸥的种群数量呈跳跃性增加趋势,1983年—1988年,数量逐渐增至6000只;1989年,突然增至13000只,到1994年维持在10000只左右;1995年,突然增至16000只,至2000年,维持这个水平;2001年,突然增至33000只,到2008年维持在30000只以上;2014年,又增加至39500只,为历史最高纪录。入城红嘴鸥在城区越冬期间每个月的数量都有差异,其中以中期即当年的12月和次年1月的数量最多,并趋于稳定。
2007年后,来昆越冬的红嘴鸥数量基本稳定,维持在3万—4万只之间。进城取食的红嘴鸥个体数量与总数量的比例由67%提高到72%—93.8%。
值得考虑的是,30年红嘴鸥的统计数据也可成为反映当地环境状况的一个指标。2007年后,来昆越冬的红嘴鸥数量基本都维持在3万只左右,与昆明湿地、绿地面积逐步扩大,滇池流域生态恢复密切相关。近年来,昆明生态环境改善,滇池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特别是已建成的5万亩滇池湖滨生态湿地,不仅成为红嘴鸥的栖息地,还吸引了许多鸟类来昆明“安家落户”。
觅食区域 从城区和近城区转向整个滇池湖滨区
据近年来专家对滇池地区沿湖岸34个红嘴鸥觅食地点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昆越冬的红嘴鸥,集中夜宿于西华街至大渔一带距离湖岸约2公里的滇池开阔水域,黎明开始分散至湖岸觅食。
2000年前,红嘴鸥集中于盘龙江(城区)、翠湖(城区)、篆塘至大观楼、海埂公园、白鱼口等地觅食;进入2005年,红嘴鸥集中于翠湖(城区)、篆塘至大观楼、草海大堤、海埂公园、白鱼口等地觅食;到了2009年,增加了海口湿地、晋宁东大河、呈贡斗南湿地等集中的觅食地。2013年以来,再次增加了西华湿地、宝丰湿地等集中的觅食地,且草海大堤的红嘴鸥数量最多。
总体来看,在过去10多年里,红嘴鸥夜宿地基本不变,而觅食地逐渐从城区和近城区转向整个滇池湖滨区。滇池中部水域开阔且植物稀少,为红嘴鸥的适宜夜栖地,而滇池近岸茂密植物覆盖的湖滨区,为红嘴鸥的适宜觅食地。于是,红嘴鸥集中到滇池水域越冬。
护鸥专款 从每年3万元增至50万元
30年来,昆明市政府、昆明市鸟类协会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保护红嘴鸥付出了诸多努力,《春城鸥盟》书中对此也作了一一列举。保护红嘴鸥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生产鸥粮的经费紧缺。经鸟协向有关部门反映,1986年昆明市政府决定每年投入3万元,补助鸥粮的生产需要,同时还提供了一台专门生产鸥粮的机械设备。
1991年冬,当大批红嘴鸥来昆后,面临食物短缺(当时还停留在群众自发的投食上),部分红嘴鸥向昆明附近的阳宗海、玉溪澄江抚仙湖、红河蒙自南迁时,引起了鸟协的重视,鸟协的十几名专家联名向昆明市市长写报告,向昆明市政府和市民呼吁,要求加大对红嘴鸥的保护力度,建立红嘴鸥饲料(食物)稳定供应的长效机制,以留住在昆越冬的红嘴鸥,保住春城人鸥和谐的景观。鸟协的呼吁引起了昆明市政府的重视,于1991年冬天当即拨出5万元专款,由昆明市环保局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协会生产红嘴鸥饲料,留住了红嘴鸥。
1997年,昆明市政府每年拨款10万元给昆明市环保局,购买专用饲料,在南太桥、翠湖、大观楼等地定点投食。随着红嘴鸥进城数量的逐年增多,昆明市政府也相应增加了拨款。
2006年,时任昆明市市长的王文涛从市长基金中划拨10万元作为红嘴鸥饲料生产的专款,还另增加10万元作为改善红嘴鸥营养成分,研发饲料的专款。2010年昆明市政府专门拨款30万元,用于定购专用饲料,定点投喂,并组织对红嘴鸥的环志和数量统计等项工作。
2015年,红嘴鸥入城之后,昆明市财政安排了50万元护鸥专款,其中一部分用来采购35吨鸥粮免费发放到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进行投喂,其他资金则用于红嘴鸥疫源疫病监测、数量统计及宣传等护鸥工作。
新闻背景
《春城鸥盟》记录红嘴鸥30年历史变迁
《春城鸥盟》一书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总结和介绍了30 年来昆明鸟类协会对红嘴鸥的各项研究和所取得的成果,畅叙了昆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所采取的卓有成效的决策和措施,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对红嘴鸥的关爱与热情;下篇着重介绍昆明市鸟类协会与红嘴鸥共同成长的历程,镌刻了30年来协会的成长脚印。
同时,下篇还特别精选收录了部分文化名流、爱鸥人士和鸟协会员以不同文体形式呈现的多篇美文。这些诗文,既是科学考察报告,又是优美的科普作品,能使读者深深感受到由此衍生出的“海鸥文化”内涵。书中还收录选登了部分红嘴鸥与市民亲密接触、与城市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相互交融、与自然风景浑然一体的精美照片,图文并茂,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本书既是在政府领导和推动下昆明市鸟类协会30年来所做工作的回顾和总结,也是鸟类科学研究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资料,学习鸟类知识的普及读物,反映城市人文关怀、生态文明建设的能量库,堪称昆明史上最全红嘴鸥“档案”。该书正式出版后,将面向社会出售,市民可联系昆明市鸟类协会购买。
来昆时间
红嘴鸥迁入滇池的时间大多在10 月10日—20日之间,迁离的时间多在4月10日—20日之间,在滇池越冬的时间约半年
迁入城区水域的时间多在11 月10 日—11月20日,迁离的时间多在3月20日—30日之间,在城区越冬的时间为4个多月
入城时间
最长的是2013年,10月24日进城,3月21日离开,在城区越冬的时间长达149天
最短的是1992年,11月3日迁入城区,在城区只逗留了54天
数量
变化
1985年以前
未超过2000只,无进城的记录
1985年
达9000只,并开始进入城区水域
1989年
突然增至13000只,到1994 年维持在10000只左右
1995年
突然增至16000只,至2000年,维持这个水平
2001年
突然增至33000只,到2008年维持在30000只以上
2014年
又增加至39500只,为历史最高纪录(都市时报记者 张小燕)
编辑:上官艳君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