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 攻坚克难再出发
初冬时节,天气渐凉,勤劳的农人正忙着将收获入库。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所街道额秧村,红墙、青瓦的房子在阳光照射下愈加夺目,栩栩如生的雕塑和形象生动的彩绘墙相互映衬,更显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脱贫了还要致富。这个搬出来、摘了贫困帽的彝家新村,农人们不再靠着墙根晒太阳,而是早早就来到家门口的光伏大棚里干活,为实现小康梦努力奋斗着。这里的群众鼓足了劲,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寻甸县各级党委、政府牢记使命担当奋进,精准精细调度施策,带领贫困群众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去年底,寻甸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35%,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之组织创新奖,也是迄今为止我省唯一获此奖项的县。
当好脱贫“领路人”
在森林高火险期,甸沙乡海尾村53岁的村民吴兴福每天清晨7点多就开始巡山了。吴兴福原是一名地道的农民,靠种植玉米、土豆、油菜、荞子等过日子。后来,清水海水源保护区内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吴兴福被吸收成为一名护林员。“政府引导我们就地转化成护林员,守好山护好水同样也能脱贫。”吴兴福告诉记者,生态护林员年人均收入1万元,常设护林员年人均收入8000元。
寻甸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山区、高寒山区面积占87.5%,33358户1279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散各地,贫困情况复杂,发展步履维艰。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寻甸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当好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坚定了信心,找到了方向,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最急的时候解民忧,在群众最难的时候办实事。”寻甸县委书记何健升说,全县17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896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真蹲实驻,47名县级领导、1800名包村科级领导和11627名机关干部真心帮扶,中央、省、市、县(区)315家帮扶力量定点帮扶,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让广大群众有了“主心骨”。
坚持精准方略,做到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坚持常态长效,推进“龙头+”“农业+”“就业+”“补助+”,广泛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坚持安居为要,完成23个易地搬迁点、13个宜居农房集中安置点、12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群众增收”和“家园美丽”双促进。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6311人,贫困发生率由26.93%下降到2%以下,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
扶持致富“带头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寻甸创新推广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带动贫困户就业11380人,促进农户增收500余万元。
打好“队伍建设牌”,构建致富带头人帮扶体系。全县遴选出187家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头羊”班底先行先试,率先在金所街道、塘子街道、羊街镇、河口镇成立4个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同时,以协会为纽带,壮大队伍建体系。全县先后成立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173个,吸纳致富带头人3947人,形成“头羊+协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体系,并覆盖所有贫困村。
打好“利益联结牌”,拓宽致富带头人帮扶渠道。致富带头人利用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和现场辅导,同时提供优质良种,破解贫困群众种养技术不过硬,产品上市收入不高的难题。协会致力于发展本土特色产业,并通过整合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帮助贫困户代种代养、指导贫困户自种自养并提供销路或保底收购等方式,与贫困户实现利益“捆绑”,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河口镇致富带头人王宏柏通过其设立的琼浆坊养殖合作社和琼浆坊公司,带动13个村委会515户贫困户养蜂,合作社收蜜制作食用蜂蜜和蜂蜜护肤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参加养蜂的贫困户均实现了增收。协会还发动群众种植苕子花1.4万亩、油菜1000亩,种植养殖结合,多渠道增收。
寻甸还通过打好“政策支撑牌”,增强致富带头人的帮扶动能。建立激励机制,对带动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根据自身规模大小、产值及实际带动情况,给予5万至10万元不等的资金扶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要求帮带贫困群众发展的合作社(企业)购置收益(收入)保险,保费由县级财政承担70%,企业自行承担30%。2017年全县投保企业71个,总投保费用256万余元,截至今年6月20日,保险公司共赔付企业经济损失31.27万元,把企业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
评出小康“逐梦人”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冬日忙碌在额秧村光伏大棚里的身影,是群众由“等靠要”到自立、自强转变的一个缩影。
针对贫困群众自身动力不足的问题,寻甸创新组织形式,大力开展“双讲双评”活动,涌现出了集中讲评、围炉夜话、赶集讲评的“海嘎经验”,贴近群众接地气的“羊街讲评广场舞”,既学技能又增动力的“金所大棚现场讲评”等多种形式,实现“一个舞台多人唱戏”,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相互点评、互提建议,最终找到共同语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频共振决战脱贫攻坚。
“老百姓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了,各种帮扶举措就会发生‘化学作用’。”金所街道宣传委员张煜显说,通过“双讲双评”活动,贫困群众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自力更生意识明显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寻甸又开展了“学文化、学技能,比就业、比创业、比贡献”的“两学三比”活动,把教育和培训作为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抓手,将动物疫病防控及养殖培训、果蔬种植培训、厨师培训、电工培训等实用技能培训送到群众身边,提高贫困群众生活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增强自我发展主动致富的能力。
如今,“双讲双评”已延伸形成“三讲三评”,检验了“我能脱贫”的群众,更加相信“我能致富”,当记者再次走进寻甸县,看到的是一个个奋力奔小康的“逐梦人”。记者 茶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