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难熬:产能过剩企业何日才可盼得春光?
26.12.2014 16:01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今年9月公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中一共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现亏损,其中中国独占16席。解构这16家公司,它们密集分布在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痛点”行业,“大而不强”成为传统行业“过冬”的最大内因。
2015年即将到来,这些行业该如何破冰前行,盼得春光呢?
产能过剩带来转型阵痛
钢铁,能源,水泥等可以说是化解产能过剩的“老大难”行业。以钢铁为例,根据行业机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钢铁产业链品种价格全线超跌,现货钢材市场价格创20年新低、期钢屡次刷新上市以来最低点、进口矿更是暴跌至70美元关口,创下5年来低点。这个“冬天”俨然没有最冷只有更冷。
“近年来,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指出。
从市场看,如果没有外部条件限制,加之信息不充分,企业的逐利行为难免会发生行业拥挤和企业业务同质问题。我国有相当多的行业存在盲目扩大投资、重复上马项目等情况,产能结构性过剩、产品竞相压价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与此同时,创新动力、能力普遍不足,习惯性进行简单的产品模仿,自甘为外商贴牌生产、配套生产,成为许多行业发展中的通病,一旦国外市场有变,就会受到很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和唯GDP的考虑,采取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降低能源资源价格,甚至不惜采取放宽环境、社保标准等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手段进行招商引资,这些因素也是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的重要原因。
产能过剩,通常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阵痛期的产物。在经济增速开始换挡,中高速的步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迈开时,多年累积的行业顽疾暴露无遗。
化解过剩不可“一战而捷”
通过挖掘内需市场潜力,改善需求结构一直是消化过剩产能的一个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一带一路”以及“棚户区改造”的政策的提出,对钢铁、水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但是,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如果仅把“一带一路”和“棚户区改造”等战略视为救命稻草,而不是痛定思痛、壮士断腕,那么对于这些行业来说,更大的危机或许还在前方。毕竟这些战略的执行需要时间,“弹冠相庆”为时尚早,何时真正动工建设,到底需要多少钢材都还未可知。
在国内项目还不明朗的前提下,“走出去”成为部分企业期盼的方向。许多产能过剩行业希冀通过跨国项目来消化一部分产能,尤其对于钢铁,水泥等的消费会有很大带动,但也有专家表示,这些项目还都暂时是纸上谈兵,跨国项目从政府协议到具体实施还需要一系列复杂漫长的沟通落实环节,单从铁路建设来说,从规划到实际动工可能需要好几年、甚至几十年。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钢铁等行业的惨淡使得每年都会有一批企业处在濒临破产的边缘,仅仅指望政策利好去解决大多数产能过剩企业的生存问题太过天真。何况,企业每天开门都要花钱,“远水救不了近火”。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国内政策还是国外项目,提升需求只能“治表”,根治顽疾,要想“治本”需要从机制体制上进行根本性改革。进一步而言,如果没有产能过剩企业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变化中通过市场的竞争被洗牌出局,行业始终不能敏锐应对产能变化,那么整个行业就只能继续低迷,处在一个‘半死不活’,甚至是拖累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冬日”已到“春日”不会遥远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三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退,要更加主动有序。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强化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清理各种优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严控新上增量。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
虽然目前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颇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味道。但是在“吨钢利润也只够买根冰棍”的年景里,在充分体会到了产能过剩带来的“痛”之后,企业主动调整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
仍以钢铁为例,据中钢协提供的资料,国内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今年出现下降。前11个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额同比下降6.1%,其中炼铁工序投资仅占4%。这表明,摒弃规模扩张模式已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而投资结构却有所改善。钢铁业的投资中,矿山、环保、钢材深加工占有了更多的分量,反映出投资主体相比以往更加清醒和理性。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在全面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只有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才能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掌好舵盘,把好方向。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过剩产能或许还将随经济阵痛期一起存在一段时间,过剩产能的行业或许也会进一步增多地暴露出来,产能过剩企业或许还将继续经历转型阵痛带来的寒冬考验。但是,冬日已经来临,春日不会遥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企业“痛苦”的“刮骨”化解过剩产能后,迎来的定是“更加健康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春天。 来源:新华网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26.12.2014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