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组合拳”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26.06.2015  11:29

      □ 通讯员 王艳钧
      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1626人减少到2014年的35706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893元提高到了3980元;贫困地区累计有8980户共35920人解决了温饱,2286户共8951人巩固了温饱成果。这是“十二五”以来宾川县扶贫攻坚的成绩单。
      伴随“同步全面小康”的铿锵步伐,宾川县通过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贫困户,减贫工作进程加快,跃居全省全州前列。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扶贫精准发力
      “十二五”以来,宾川县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特困地区连片开发与扶贫攻坚的良好机遇,以整合资源、连片开发、合力攻坚为主,全力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从2011年开始,宾川县就将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全面启动了新一轮贫困户识别工作,于2014年底完成了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对工作程序和数据进行了全面核查纠偏,加强了贫困监测统计分析、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督。
      经过多年扶贫攻坚,宾川县贫困人口总量大幅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扶贫标准的提高,按新的2300元的扶贫标准,还有实施建档立卡给予重点扶持的深度贫困人口10323户共35706人,居全州第四位。

      “1236组合拳”,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宾川县提出了“1236”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的扶贫开发思路,这套宾川模式的“组合拳”,吹响了精准扶贫集结号,打响了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硬仗”。
      “1”是突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这一个核心。
      “2”是争取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有效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确保深度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
      “3”是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
      “6”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美丽乡村建设、能力素质提升六大新突破。

      找准三个着力点,打好三场攻坚战
      宾川县着力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围绕高原现代农业发展,连片规划、连片开发,建成了平川镇中药材种植和鸡足山镇、钟英乡冬桃产业等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带,建立起了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有效利益联结机制,吸引更多的贫困农户参与,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协作组织,提高贫困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加强贫困地区农户的科技培训力度,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着力打好连片扶贫攻坚战,大力实施整乡推进“筑平台”。按照省、州部署,2013年至2015年,宾川县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把整乡推进试点全面融入片区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了拉乌乡整乡推进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又争取了钟英乡和平川镇的整乡推进项目,顺利完成了规划投资7104.3万元的钟英乡整乡推进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32亿元,完成计划的186.32%。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州、县投入640万元,部门整合1.08亿元,群众自筹777.03万元。启动实施了总投资为1.5亿元的平川镇整乡推进项目,完成投资680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了项目乡镇内的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全覆盖。项目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增长幅度高于全县的平均水平。
      着力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大力创新金融扶贫“增投入”。加大信贷扶贫资金投放力度,争取和安排了一定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及正向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扶贫贷款规模,发挥专项扶贫资金撬动效应。加大了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合作力度,在全州首家成立了中和农信宾川自立服务社,解决了特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以群众自筹为主,补助为辅,发挥专项资金引领作用,整合资金,强化农村危房的改造。实施了大营镇特困户住新房工程试点项目,彻底解决了特困户无住房的问题。
      扶真贫、真扶贫,宾川县在扶贫方式上的大胆探索与创新,激发了扶贫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促使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号准脉,下准药,沿着这条精准扶贫路子,宾川县正驶入同步全面小康之路,奋力创造着精准扶贫的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