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台商的大陆西部“生存法则”:以变应变 以不变应万变
中新社昆明6月14日电 题:老台商的大陆西部“生存法则”:以变应变 以不变应万变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张丹
一个做烘焙18年,从“台湾味道”到“云南特色”;一个推广有机肥20余年,从“进展艰难”到“盆满钵满”;一个坚守边境小城,从单一农业扩至跨境物流……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近三位深耕大陆西部多年的台商,寻找其成功法则。
“以变应变”
看着连锁店里的普洱曲奇被抢购一空,林治宏格外高兴。这位在云南打拼多年的台商,可谓将台湾烘焙技术带到昆明的第一人。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助推云南最负盛名伴手礼鲜花饼从无到有,并将事业版图扩至全国。
和众多台商一样,林治宏来大陆投资的第一站是东部。随着竞争压力加大,他于1999年从东到西,扎根昆明。
“刚来这儿时,消费氛围远不如台北。”林治宏坦言,初来乍到,难免水土不服,但他很快找到生存路径——“台湾工艺+云南食材”。运用台湾凤梨酥的经验,林治宏利用鲜花、普洱茶、南枣等云南食材开发系列产品,大获好评。后又搭乘“电商快车”,打开全国市场。
“固守原有模式,你肯定不能获得成功。”林治宏说,其来大陆的这些年,大陆在变,市场在变,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以自我改变应对外界变化,同时保持初心,不畏失败。
如今,结合当地食材给云南每个县做一款伴手礼,成为林治宏的目标。“当前,大陆正掀减贫高潮。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挖掘食材价值,亦能帮到当地农民。”林治宏说。
“以不变应万变”
比林治宏更早来到云南的台商王耀进,将“不变应万变”奉为大陆生存法则。21年来,他始终如一地推介有机肥,发展精致农业。
王耀进告诉记者,1996年,其刚来云南时,了解“有机种植”和“精致农业”的官员和农民少之又少。但如今,这已成为共识。
“你肯定想不到,我在云南赚到的第一桶金居然来自普洱茶。”王耀进笑称,彼时,茶民不愿花钱用有机肥,他就免费推广。茶农见效后,拿茶叶置换给他。“不曾想赶上普洱茶大热还赚了一笔”。
尽管有机种植推广路充满坎坷,但王耀进最终坚持了下来,并赢得市场。
“融入当地 胸怀天下”
和林治宏、王耀进“自东向西”不同,在云南台商界赫赫有名的“詹氏父子”,一开始就选择边境小城瑞丽。西部的落后和创业艰辛,他们深有感触。
原本在台湾东部经营农场的父亲詹茂胜因台风受创,于1990年来到了瑞丽。先是办农场,研发水晶蜜柚、台湾青枣等作物。后又开发商业街,并逐步涉足珠宝玉石、跨境物流、金融等领域。
儿子詹介文2006年应父亲要求来到云南,那一年他刚好30岁。“刚到瑞丽时,觉得这里完全是乡下,我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跑到这里来种柚子。”詹介文说,“时间久了,就发现父亲的眼光独到。”
“他看准的是这里的区位优势,以及背后的广阔市场。”詹介文感慨,台商来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要融入当地。
“你不能抱着‘我是台湾人’的优越感来这里。受一点委屈就返回台湾,不可能成功。”詹介文说,如今,台商要实现转型升级,以云南为代表的大陆西部无疑是片热土。他们父子在云南站稳脚,就是最好的广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