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 本报记者 勾六零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在洱海边的古生村,他吟诵描绘苍洱美景的经典诗句,并在与省州领导合影时以“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作谆谆告诫。习近平总书记说:“大理之美、大理之魅,在洱海、在苍山。”生态环境是大理的核心资源,我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坚持不懈下大力筑牢白州生态保护屏障。
打牢发展根基——唱好洱海流域保护治理重头戏
洱海是大理发展的重要根基。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推动全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依法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严格实施《洱海保护管理条例》、《海西保护条例》,采取一切有效的科技措施开展保护治理。
出重拳对洱海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坚决落实海西保护“六条措施”,定期航拍和卫星遥感监测,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用地和建设行为,坚决控制村庄规模无序扩张势头,切实保护好海西田园风光。实行河段长制,推行网格化管理,以洱海流域核心区域、县城、集镇、村庄及沿江、沿河、沿湖、交通沿线为重点,县市城乡为对象,突出抓好截污治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保障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探索小湿地、小水塘、沉淀池等土办法,防止污水流入洱海,有效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同时把洱海保护治理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让各族干部群众树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洱海、爱护洱海的浓厚氛围;完善综合执法机构,敢抓敢管,严抓严管,用重典严厉打击乱占乱建、乱排乱倒等行为;强化流域乡镇的主体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督促各级干部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担到位。正是狠抓措施不放松,洱海水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自净能力不断增强,洱海流域生态环境趋稳向好。
强健生态环境“肺”——抓紧湿地保护不放松
湿地,被称作生态环境的“肺”。2012年,我州进行湿地资源调查,湿地面积为59187.2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0%,是全省湿地资源最丰富地区。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5396.11公顷,人工湿地面积13791.09公顷。
丰富的湿地资源并没有让我州盲目乐观,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先后投入20多亿元,对大理洱海、洱源西湖和茈碧湖、剑川剑湖、鹤庆草海、祥云青海湖等湿地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先后投资3亿多元,实施湿地公园恢复建设、湖滨带生态修复、退耕还湖还林、面山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水源地保护等一大批项目。洱海湿地保护工程、剑川剑湖湿地保护工程、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程三个工程项目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同时,还实施了剑川剑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鹤庆草海州级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湖、退田还湿、湿地恢复等工程项目。
2009年,洱源西湖建为国家湿地公园;2012年,云龙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鹤庆东草海获批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与鹤庆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切实管用措施保护鹤庆草海湿地。
打造良好人居环境——如火如荼开展“三清洁”活动
2014年以来,我州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通过“三清洁”活动,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活动推进以来,全州累计有1192多万人次参与整治,清运垃圾82万余吨,共投入资金1.47亿元。2014年实施“三清洁”“千村推进百村示范”示范村112个,2015年实施100个。
目前在坝区,全州范围内基本形成“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市处理”五级联动的城乡垃圾处理和通过“一事一议”向村民收取垃圾清运费、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清运和村庄保洁的长效机制。在山区,普遍进行了垃圾初分、减量、就地焚烧、填埋等有效处理。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开展整治工作,切实增强了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门前三包或四包”责任制进一步得到落实,农村公共区域保洁工作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洁面貌得以保持。“党员劳动日”、“单位劳动日”、“巾帼护卫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积极开展,带动了更多人积极投身到“三清洁”活动中,有力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把握机遇不错过——统筹推进区域生态建设见实效
我州以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试点为抓手,全面实施《大理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30)》,推进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深入推进“森林大理”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抓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村庄绿化、水源整治等工作,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精心守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宝贵资源。
正是通过把握机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州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58.61%,建立了南涧无量山、云龙天池、剑川剑湖、弥渡太极顶等各类自然保护区29个,总面积272.8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基本形成物种保护、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全州主要类型的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切实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