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50多种土著鱼可人工繁殖 娇贵难养产量不大

15.09.2015  17:48

经过科研人员几十年的倾心研究,我省已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得最多的却是罗非鱼、草鱼、花鲢鱼等,想一睹土著鱼的真容还真不是一般的难。这是为什么呢?据悉,进行土著鱼的人工驯养繁殖,首要任务是野外种群的增殖放流,满足土著鱼类的种群保护。受限于养殖时间、养殖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土著鱼类中走上商业化推广养殖的品种为数不多,老百姓想常见、多见,甚至一品它们的味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要人工繁殖?

首要任务是做好种群保护

做土著鱼人工繁殖,一看它的经济价值,二看它的科研价值和濒危程度。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组潘晓赋副研究员说,目前我省开展土著鱼类人工繁殖研究,主要目的是野外种群的增殖放流,更多是满足土著鱼类的种群保护,比较少涉及土著鱼类的产业化发展。土著鱼类的产业化发展更多依赖于土著鱼类的经济性状,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而土著鱼类的保护是基于野外种群数量,在保护过程中尽可能地将其自然属性保存下来。

据悉,鱼类增殖站和各类养殖场成为众多土著鱼类的最后庇护地。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属于迁地保护的范畴,是指通过向公共水体投放由人工繁殖而获得的苗种或经人工培育后的天然苗种,以达到恢复其自然种群的目的。鱼类增殖放流是主动增殖资源的活动,是国内外通用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和促进渔业增效的有效手段。

科研人员表示,在鱼类保育实践中,应多种措施并行,相辅相成。过去,由于对水产养殖和人工繁殖技术的认识存在误区,鱼类种群恢复计划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濒危鱼类的野生状态,常将鱼类增殖放流排除在外。濒危鱼类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接近灭绝时,增殖放流才被认为是拯救野外鱼类种群所能采取的最后手段。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土著鱼类能够在最后的庇护所(鱼类增殖站和各类鱼类养殖场)内生存,并为突破其人工繁殖技术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