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登国际大舞台 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第六届欧洲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开幕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李红鸾 11月18日,第六届欧洲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正式开幕。三十多部经典华语电影、多场明星见面会以及电影研讨会登陆伦敦。
为期8天的电影节展出了27部主流及文艺华语电影;7部风格各异的微电影作品;2部反映中国独特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历时两个月评选出的两部外语片。不仅让观众先睹到国内未上映的新片,同样还带给观众回顾怀旧经典。
本届电影节主席英国导演协会主席本杰明说“电影本是一种传递,他们就像艺术家写给全世界人的信,为了帮助他们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消除因为未知而产生的恐惧,并试图给这个喧嚣的世界带来多一点的和谐。”
那来自中国云南的这一部微电影《唤·醒》为何能乘风破浪?以一种低调的姿态,跃上了国际的大舞台呢?在这里,我们要把这样一个氤氲中国传统道德,道德模范而生的微作品进行解析。
《唤·醒》是一个根据中国传统道德,道德模范而生的微作品,从微入深,从小至大,对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又坚守了中华文化立场,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2011年 9月7日,昭通市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角奎镇发达村云落小学校舍坍塌,朱银全不顾生命危险冒着强烈余震,用双手在废墟中刨被埋学生。2012年12月30日,朱银全在帮助他人时不慎踩滑摔倒,从二楼坠落导致重度脑损伤,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朱银全受伤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关爱,朱银全的事迹感动着全中国,于2013年7月入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罗金耀导演认为应该把“彝良地震抗震救灾英雄朱银全”的事迹改编成电影旨在唤起社会对英雄的赞歌,讴歌正能量。
在拍摄《唤.醒》之前,罗金耀导演并没有把握去拿捏一个现实中的真人事迹,渐渐地,也没有了底气去寻找他所了解的“人性与道德”。直到读了又读,看了又看朱银全老师的事迹后,他想,我们得唤醒自己,唤醒他人,所以定名《唤.醒》。《唤.醒》中间之所以要加一个点是因为唤,呼唤,甚至有呐喊的意思;醒,或许是叫醒、醒悟,当然也有顿悟的意思。不过最主要的是,他真的想唤醒在病床上成为植物人的朱老师。天意的是,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朱老师真的被唤醒了!
罗金耀说:“人生之路上我们需要唤醒自己,唤醒内心深处的纯真,去化解灵魂的麻木与沧桑;唤醒内心微弱的火种,点亮心灯,让躯体不再寒冷;唤醒亲情、唤醒责任,唤醒大爱,唤醒我们不为所知的一切,这何尝不是在点亮生命?”或许这是对影片《唤·醒》做的最好的剖析。
编辑:徐毅杰责任编辑:徐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