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应注重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于对双江兴兴养牛专业合作社调研的思考
06.10.2014 18:36
本文来源: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沙河乡土戈村位于县城附近半山区。近年来由于蔗糖产业的迅速发展,甘蔗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周围适宜耕种的荒山荒坡大都被开垦利用。加之退耕还林政策的一步步落实,当地傣族、佤族群众历来放养大牲畜的场地日渐萎缩和消亡。
作为替代办法,政府号召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提倡利用蔗区丰富的蔗稍及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发展圈舍养殖。
为了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给群众做好带头和示范作用,还鼓励有条件的农户组成专业合作社,变传统的野外放牧为专业化、集约化养殖。
2010年,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发展乡村养殖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得到土戈村干部群众积极支持的前提下,唐于兴及几户农民努力创造条件,开始筹建黄牛养殖场。
此举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获准列入了“双江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计划,并于当年12月,与双江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正式签订了项目建设合同。之后,合作社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及合同约定,认真落实各项责任,加紧建设养殖场。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辟了场地,兴建了棚圈、开辟了饲料青贮胺化窖池及其它附属设施,购置了专业加工机具。同时开发种植了一定规模的饲料(牧草)地。经有关方面组织检查验收,从质量、数量和技术规范上进行考核,确 认全都符合标准要求,具备了圈养和繁殖商品牛的条件。
项目通过验收后,合作社开始购进种牛,生产经营进入了初期起步阶段。然而,两年时间过去了,目前合作社养殖场实际圈养母牛和牛仔只有30余头。投入百余万元(含政府项目补助资金18.8万元),可以养殖200至300头牛的基本设施只发挥了部分功效。
拟议中的一些技术项目无从正常开展,对周围农民群众的先导、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也难于体现。原先的计划设想基本上处于搁置状态。如果其中的问题不及时加以解决,养殖场就要继续闲置虚耗,应有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必然造成国家、集体和个人投入的极大浪费,其后果不堪设想。
反观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养殖场前期建设过程,既有基层组织、政府业务部门及当地群众的支持,理事会及合作社各成员也尽职尽责,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做了分内工作。项目运作良好,如期形成了规模。依照常理,在建成验收以后,生产应该顺势开展,尽快形成规模,争取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实之所以陷入半停滞状态,问题的症结都集中在后续发展资金不足上。由于缺乏资金,没有能力批量购买所需种牛。于是,又连带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对合作社的后续发展经营造成了极大障碍。
出于对老科协会员及其事业的关心,近期,我们对兴兴养牛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的建设过程和目前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为了有的放矢给予帮助,还特地对各方面情况作了细致分析,从中进一步发现,兴兴养牛专业合作社目前经营的被动,表面看好像只是一个后续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深一步说,还隐含了一些较深层次的原因。
现实的困难,很大程度是由于合作社领头人及有关方面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养殖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环节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准备不足,缺乏预见性所致。
其具体表现:
一是 在社会经济全面开放条件下,对于市场行情的动态分析做得不够,对可能出现的变化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
例如,几年前合作社组建之初,当地大牲畜价格一直较为平稳,一般仔牛只需2000至3000元,母牛5000至6000元就可以买到一头。而现在,由于市场物价飙升,每头牛的价格已经分别上涨到8000和12000元左右。
养殖场要实现规模化养殖,必须批量引进种牛。这一次性的巨大投入,加上劳务方面的同样迅速上涨的行情,所需资金远远超出了之前预想。
二是 没有事先理顺合作社自己的融资渠道,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组成合作社这几户人家历年的储蓄。在项目启动之初,所积累的资金大都已经投入到养殖场基本建设上,转变成了企业的固定资产。到了实际生产运作阶段,在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银行借贷受阻,自身潜力也难于进一步挖掘。
三是 没有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滚动发展模式,过分强调基本设施一步到位,初建时期摊子就铺得过大,挤占了生产投入,也错过了种牛市场价格较为平稳的时段。
据介绍,该县大体类似的养牛专业合作社还有两家,其中之一经济实力较强,资助渠道较广,生产经营情况尚可。而另外一家的情形也与兴兴养牛场不相上下,个中原因基本类似。
综上所述,双江“兴兴”等养牛专业合作社前期运作良好,后续运作乏力的事实,既说明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这一过程的艰难,也使我们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其一: 农民群众通过组成互助合作的专业合作社,提升组织化程度,有助于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许多弊端,增强在采购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等方面的有利地位,产生规模效益。
这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在党和国家作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重大决策的今天,搞好农村专业合作的建设,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而言,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基础、交通、信息等等方面的差别,农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发展慢、运作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所以,各级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实行分类指导,促使其健康发展。
其二: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既可以使农民群众取得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加贴近市场,有效争取自身利益。同时也意味着农民群众对市场的依赖和随之而来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边疆与内地市场已逐渐融为一体,整个营销环节都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动态化的过程。特别是在改革日益深入,市场经济加速发育的情况下,合作社经营者对于市场脉络的把控显得愈加重要。
这个方面,恰恰是边疆农民群众的一大弱项。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只要稍有疏忽,就可能给生产经营带来被动甚至遭受损失。所以,作为农村基层组织、政府工作部门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领办人,都应该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充分顾及市场变化特别是生产资料采购成本、销售价格等的变化对合作社生产经营可能带来的影响,随时把握主动权。
其三: 近年来,边疆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逐渐加快,涉及面越来越广。合作社的产业范围延伸到了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合作社的资金需求一般都比较大,而实际获得金融支持的数量却相对较小,生产经营普遍存在缺口。
在工商业不发达、地方财力薄弱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融资难”的问题成为困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瓶颈。由此可见,积极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提高自身融资能力,拓宽资金渠道,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的确是一门需要提前做好的功课。
就社会整体而言,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农业担保机制的建设也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各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都应该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社顺利实现在融资环节上的艰难跨越。
其四: 由于各方面的差异性,各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始终存在不平衡性。所以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追求一蹴而就。这一点,从双江兴兴养牛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得到证明。在初期阶段,业主从自身条件出发,设计了分布实施,滚动发展的策略。计划在初步奠定基础之后就开展养殖及其它各项服务经营,等有了更多积累之后再扩大生产。
但是碍于申请政府项目的有关要求,不得不违心服从,按照最终规模,一次建设,一步到位。结果错过了时机,占压了资金,给后来的生产经营造成了被动。
这就告诉人们,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上,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型、分阶段指导推进。也就是大体按照起步阶段、发展成长阶段、做大做强三个阶段来规划实施,而不能不作区分,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快速。
本文来源: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06.10.2014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