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推进退耕还林 引领绿色发展
张祖林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我们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明确要求我省如期完成1200万亩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书记陈豪和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等领导同志多次向中央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毫不动摇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省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促进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奏响了“绿色进行曲”,退耕还林、绿色发展,时不我待!
这是高原的“绿色使命”。
退耕还林,是我省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山区群众的深切期盼,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要求的重要抓手,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要有担当、有作为、履职责、谋创新、抓机遇,不折不扣,践行使命;要改变重视不够、落实不力、创新不足、进度缓慢的状况,力戒不会干、不想干、不愿干的懒惰思想,攻坚克难,勠力同心,确保到2020年,全省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15-25度坡耕地应退尽退。
这是高原的“绿色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建、浙江工作时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森林是水库、是钱库、是粮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不是简单地栽几棵树、种几片草,而是要把它当作产业来抓,将其转化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经济优势,把陡坡地、撂荒地、低产地都变成“绿色资本”。我省绝大多数县(市、区)集山区、贫困为一体,林业产业(包括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仍然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也是助农增收致富的短平快产业。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要“脚踏实地”,结合当地实际,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靠山吃山,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当地的骨干产业来抓。林业产业等生态产业虽然暂时税收微薄,经济效益一时难以显现,但其利在长远。青山变为金山能富裕一方群众,更能实现民富国强的民生目标。绿水青山是人民群众的最大财富。2014-2017年,国家累计安排我省退耕还林任务680万亩,总投入83.5亿元,今后3年,我省还有符合国家政策和争取国家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900万亩,预计国家将投入140多亿元,中央给予的财政支持政策是目前能够到县一级的最大一笔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这是其他产业望尘莫及的资金投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因地制宜迅速制定切实可行的退耕还林规划和具体的落实措施,争取更多的退耕还林资金,一旦与机遇失之交臂,我们将愧对历史和人民。
这是高原的“绿色希望”。
省委书记陈豪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上半年工作汇报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落实生态扶贫任务。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不仅是当前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而且是农民长期致富的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倾听农户心声,准确掌握贫困农户的退耕还林还草需求,瞄准贫困对象,重点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让他们更多地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享受生态补助政策,实现林地流转,形成有稳定收益的后续产业,走出一条生态补偿脱贫与特色产业脱贫并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培育和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等不靠,主动搭建退耕还林还草投融资平台,以产业为纽带,整合土地资源,统筹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和银行政策性贷款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央财政对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资金是一笔丰厚的产业发展资本金,要大胆探索PPP等新型投、融、建机制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这项工作落得了地、见得了效。要鼓励和引导农户通过林地流转或将林地、劳力、退耕还林还草补助金等生产要素投资入股到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种植适宜本地的经济林、生态林,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股份收入。全国及我省许多地方的生动实践证明:只要有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就伴随而来。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中央重视、社会关注、百姓期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担责任、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以赤子情怀,染绿高原大地,谱写“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