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扶贫攻坚步履坚实

18.07.2015  11:31

双柏:扶贫攻坚步履坚实

 

至2014年底

  ●  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8749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98元

●  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56700人减少到25413人,年均解决贫困人口温饱7800人

乘着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的东风,昔日贫瘠憔悴的大麦地镇正悄然发生着沧桑巨变,变得容光焕发,生机盎然,逐渐成为双柏县引领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示范园区,也带动着整个绿汁江流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热潮滚滚向前。

软硬兼施”筑基础

7月的双柏县绿汁江流域热浪滚滚,气温都在35度以上。

沿着正在修建的绿汁江沿江公路,记者驱车从大麦地镇卧马都村民小组到很本楷村民小组,连绵7公里的道路两旁都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田地。曾经,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荒土地,群众一贫如洗;而今,这里沧海变桑田,田成方、地成型、渠成网、路相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已清晰可见。

绿汁江流域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众多,集中了全县50%的贫困人口,由贫穷、落后带来的各种难题,让各级党委、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看着眼前的巨变,双柏县扶贫办主任张之政感慨地说。作为典型的滇中河谷热坝,绿汁江流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地和光热资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瞅准这里的自然条件来尝试发展果蔬种植业,但都因严重缺水、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而以失败告终,“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水利化程度低,坝塘、沟渠不足,成为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因素!

找准了症结,双柏县于2011年8月在大麦地镇正式打响开发绿汁江流域的战役。这场扶贫开发战役的第一枪,就瞄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筑路、修桥、建水库、挖沟渠……短短几年的大干快干,让大麦地镇基础设施迅速改观:投资1157万元从河门口至普龙的21公里混凝土预制块路面工程已通车;投资450万元打通了普龙至各莫24公里通达工程;75条总长33786.7米的村间道路完成硬化、8条总长34.05公里的进村道路完成建设、4条总长773.5米排水沟建成使用;投资近一个亿建成了库容718万立方米的河口河小(一)型水库,有效解决灌区7000亩农田灌溉及附近集镇、村庄的饮水问题;投入资金1614.606万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6526.3亩;规划投资1343万元的普龙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已启动实施……

要发展,光有“硬基础”还不够,还得加强“软实力”。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政府除了是主导者,更应该是服务者。”这是双柏县上至县级领导,下到乡镇村基层干部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服务为先”的理念已深植于当地各级政府人员意识中。

企业到这里投资,本就承担了极大风险。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水平留住企业,那么产业带动扶贫也就无从谈起。”大麦地镇镇长李泽鹏深有体会地说。在当地,干部隔三岔五就会下到企业、农户家走访了解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一旦企业有困难、群众有想法,往往只要给政府去个电话就能轻松“搞定”。 

楚雄欣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最早走进绿汁江畔投资的企业,在大麦地镇政府的帮助扶持下,其种植基地规模在3年间发展到了2000多亩。“从进来的第一天起,当地政府就一直积极帮我们解决用水、用电等各种基础设施问题,平时遇到资金、劳力或是其他难题,也总是第一时间帮忙协调解决,从不影响基地的生产发展。”公司董事长徐应聪心存感激地说:“不仅如此,政府还经常给我们讲解如何运用好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让人心里暖暖的,觉得在这里做产业有前景、有奔头。

夯实了“硬基础”,再有“软实力”相助,绿汁江流域的产业开发自是水到渠成,当地的扶贫开发工作也显露出一片曙光。

扶贫开发“”产业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和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很快就引得各方企业纷至沓来,扎根绿汁江畔开枝散叶,昔日贫瘠闭塞的山乡一下热闹了起来。

绿汁江热作开发有限公司、易门伟业蔬菜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先后进驻大麦地镇,已累计投资近2亿元,土地流转开发7000多亩,种植葡萄10410多亩、金丝小枣1000多亩,逐步在绿汁江沿线构建起一条高原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带。

在绿汁江热作开发有限公司的葡萄基地里,正头顶烈日修剪枝芽的卧马都村村民罗发金告诉记者,自家4口人的土地已按人均1.2亩,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给了企业,现在他和妻子都到企业打工,家里年收入突破了4万元。“过去种粮食只能勉强温饱,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和到企业干活,既有地租又有工资,还不用担心市场风险,收入稳定有保障。

绿汁江流域居住的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贫困程度深,观念陈旧,靠输血式扶贫很难改变旧貌,因而在扶贫开发时采取了高起点、规模化经营的办法,以产业招商联动产业扶贫、产业移民。”张之政介绍,目前大麦地镇在21家进驻企业的带动下,通过采取“老板租地、农民打工”的发展模式,在绿汁江流域培育的热作葡萄、金丝小枣产业已渐成规模,产值效益均连年稳步增长。

在大麦地镇政府,记者看到一份租地合同上这样写着:“租金头两年每亩为1200元、第三年至第五年为2000元……”正如张之政所说,当地的产业开发一切都按照“自愿、有偿、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鼓励支持农户依法开展土地经营流转,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土地流转实效。

靠一家一户小打小闹,永远只能停留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上。只有依靠社会资本注入和专业企业带动,才能真正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大麦地镇党委副书记施雄飞说,通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走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路子,才能切实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价值,最终让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卧马都村是当地的一个移民村,村民丁修兰家就是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她家里,不仅液晶大电视和空调等现代家电一应俱全,还添置了高档轿车,“以前我们常年外出打工,直到两年前村里发展葡萄种植业时才回来。当时把6亩多土地都流转给了公司,然后贷款买了挖机做工程,生活水平比以前翻了十番!

从2011年以来,普龙新村农户每年打工收入和地租收入户均达到3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500多元,彻底改变了‘花钱靠借贷、吃粮靠救济’的面貌。”大麦地镇副镇长王仙美兴奋地说。

初战告捷强信心

绿汁江流域的扶贫开发既是范例,也是缩影。伴随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和产业建设快速发展,双柏县扶贫开发工作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通过实施特困地区的连片开发,扎实做好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小额信贷、劳动力转移培训、外资扶贫、社会帮扶、产业扶贫、企业贷款贴息等项目工作,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张之政如此总结双柏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至2014年底,双柏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项目资金87492万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98元,比2010年底增长1.2倍;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56700人减少到25413人,年均解决贫困人口温饱7800人;累计实施整乡推进1个,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13个,自然村整村推进132个;累计建成小坝塘及小水池(窖)2982个,沟渠151条、136公里,抽水站7座,增加蓄水量45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1268亩,改善灌溉面积21617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55件、482公里;新挖和复修村组公路106条、241公里,为85个村民小组解决出行难问题,受益人口近17000人;通过发展种养业和大胆探索“土地流转”、“周转羊滚动扶贫”等新模式,搭建起企业与农户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了“农民”向“工人”的转变,使农村经济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增加了农民转移就业率,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扶贫开发战役初战告捷,也更加增强和坚定了双柏县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信心与决心。

下一步,双柏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将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展开。”张之政透露,首先将切实抓好《双柏县“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等8个扶贫规划的编制与组织实施,力争将下一步所要实施的项目挤进各类规划盘子,为“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在此基础上,全县将突出抓好区域扶贫开发这个重点,切实把培植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入的首要任务,持续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认真落实扶贫主体责任。

出处: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