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四个扶贫”探出扶贫开发新路子
罗平县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680个扶贫攻坚片区县之一,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县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龙头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探索精扶贫、深扶贫、真扶贫、大扶贫的扶贫开发新路子。7年扶贫,各种项目受益人口累计达42.7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81.5%,贫困乡镇从8个减少到3个,贫困行政村从98个减少到24个,贫困人口从18.8万人减少到5.06万人,农民人均收入从2925元提高到7966元。
一、政策集成、金融支持,实施“精扶贫”。 强化政策保障。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意见》,提出含金量高、明确具体的多形式扶贫措施,从县级层面整合资源、集成政策、细化任务,并于10月16日召开了全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推进会,打响了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行业部门围绕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项目、资金向边远山区、深度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移民安置区和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从2014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贫攻坚工作;制定扶贫开发工作专项考核评价办法,将片区规划、扶贫开发7项机制与10项重点工程、整乡整村推进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综合考核,立下军令状,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和下年度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做到因乡制宜、因村施策、因户定法,根据贫困对象发展需求实行差异化扶持,使有限的扶贫资金更好地瞄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打捆使用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内整合各项扶贫项目和资金,对外整合部门投入、中央和省市配套、挂钩扶贫、社会捐助的项目资金,做大蛋糕,形成多元化扶贫机制。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9亿元、省级1.3亿元、市级5150万元、县级5650万元,累计发放信贷扶贫专项资金3.6亿元,落实以奖代补资金1000万元,整合各行业、部门、社会资金8.5亿元。从2011年开始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扶持政策,投入各种扶持资金2.04亿元进行综合扶贫开发。实施金融扶贫。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强化金融服务,提供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小额度、长期限、多用途的贷款。开展扶贫贴息贷款,累计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6亿元,安排财政扶贫专项贴息资金908.9万元,带动金融机构1.2亿元扶贫项目贴息贷款和1.4亿元扶贫到户贷款;投入财政专项互助资金100万元,入社农户282户,累计借款金额109.3万元,778户贫困户受益;推行“合作股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整合财政、扶贫、科技等涉农资金为“合作股份”原始股本,组建集体经济实体农民合作社6个、企业2个、其他实体1个,入股资金227万元;开展以“三权三证”抵押融资为主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破解贫困地区农户融资难问题。
二、连片开发、立体攻坚,实施“深扶贫”。 整体推进“筑平台”。结合全县贫困人口小分散、大集中的特点,实行整乡整村推进和山区连片综合开发,以贫困面较大的乡镇、村为主战场,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综合开发、合力攻坚。共投入各级各类项目资金29.8亿元,分期分批对3个乡镇27个贫困行政村实施了省(市)“整乡推进”工程,123个贫困行政村实施了“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山区连片综合扶贫开发、国家级重点行政村项目、“三村四化”工程、小康示范村建设,420个贫困自然村实施了省级整村推进重点村、深度贫困自然村项目,20个丧失安居条件的自然村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创建5个民族团结示范村、2个散居民族示范村和1个民族特色村,6000多户贫困户实施了安居(危改)工程。夯实根基破瓶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坚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搞好规划、加大投入。全县新修县、乡、村公路1164.3公里,硬化村内道路100多万平方米,到2015年可实现乡镇100%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100%通畅硬化、自然村100%通达、安保工程覆盖率达78%、71%以上自然村通客运班车;新建“五小”水利工程1.35万件,解决了2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55万亩;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2288.3公里,安装变压器686台,完成661个自然村电网改造任务,新建移动通信基站600个。民生保障“兜底线”。推进贫困地区养老、医疗、五保供养、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的人群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6.19亿元实施学校“八化”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每年补助5289万元,发放贫困学生生活补助2.14亿元,建成200个“留守儿童之家”;累计投资1241万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个、新建村卫生室34个,实施“光明行动”和“妇幼健康计划”,8.5万人受益;落实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为11万余名特困群众代缴参合资金566万元;新建或改扩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4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24个农村文体活动小广场。
三、产业支撑、素质提升,实施“真扶贫”。 以特色产业推动。坚持扶贫开发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走特色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采取“稳传统、增数量、瞄市场、挖潜力”方法,推动贫困村结合各地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以烤烟、小黄姜、红高粱、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水果、经济林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罗平黄山羊、肉牛、高原生态鱼和生态鹅养殖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在贫困地区发展了特色经济作物145.1万亩、经济林果19.5万亩,养殖大牲畜16.8万头,建成特色种养殖基地200多个,夯实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建立一头连着产业、企业,一头连着贫困户的利益链条。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高原特色农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扶持发展了万兴隆生物科技、君和酒业、新海丰水产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7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专业大户639 个(户),引导100个扶贫重点村流转土地,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1亿元,10万余农户参与到各产业化项目、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之中,享受了产业化、标准化、合作组织带来便利和利益。以旅游扶贫联动。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风情,把旅游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启动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以主要景区为纽带,以农业观光旅游为突破,以温泉休闲旅游为亮点,引进投资10.6亿元的长源温泉、投资9.8亿元的旅游工艺文化城等一批旅游项目落户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建成鲁布革乡和发达村、腊者村等一批旅游独特的风格小镇(村),发展上规模民族工艺品和地方土特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合作社)90余家,带动贫困农户发展星级农家乐、家庭公寓等130余家,年收入1200余万元,贫困山区农民实现就地创业致富。以素质提升驱动。贯彻精准扶贫思路,根据致贫原因实施针对性“扶志计划”和“劳务扶贫”战略,实现“扶困”目的。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协作,整合人社、就业、农业、扶贫、科技、科协、教育等部门技能培训资源以及“校乡合作”“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项目,开展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87期8200余人次,转移就业率达到77.4%,全县农民年务工收入总计7.37亿元,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406元。
四、党建引领、城乡联动,实施“大扶贫”。 实行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围绕扶贫开发培育发展型党组织,实施“能人治村、能人带村、能人强村”计划,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46个,调整不胜任村级干部78人,把210名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和村组干部,选派78名常务书记指导建强党组织,投入8200余万元建设乡村组服务阵地;实施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建立“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170多名党员干部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和带富项目,有1200多名党员参与工程建设,带领3万多名农民致富。围绕扶贫开发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组织各级党组织实施以“党建引领发展美、作风优良服务美、兴业富民生活美、生态宜居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引领·美丽乡村”行动,联动推进农村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发展;联合兴义市和西林县成立滇桂黔跨省区联合党工委,建立5个流动服务站,流动服务库区移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建立领导挂帮、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三位一体”帮扶机制。明确26名县级领导包13个乡镇(街道)、154名县级部门领导包154个村(社区)、110个县级部门和180个乡级部门包1666个村(居)民小组,8000多名党员干部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制定了包含目标、任务、帮扶措施、脱贫时限等内容的帮扶方案,在帮扶任务上,不仅要帮助联系村组脱贫致富,还要全面包保该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明新风培养、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强力推进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工作;通过机关、企事业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组织联建、信息联通、工作联动、人才联合、困难联扶,促进了人才、资金、项目和公共服务等资源向农村流动,构建了城乡联动、单位牵手、干群联合扶贫开发的新格局。累计帮助基层和群众制定发展计划或目标3600多个,谋划和协调争取重点项目375个,落实资金3.92亿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4800多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开展“百企扶百村”行动,组织120家企业结对帮扶105个行政村,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解决贫困人口就业、投资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86亿元;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等群团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巾帼扶贫、春蕾助学、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幸福工程、光明行动和扶贫志愿者等扶贫活动,近年累计筹集社会帮扶资金1.9余亿元;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事业建设,捐资捐物1000余万元,投工投劳30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