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常态 昆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日前,《关于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作为市委、市政府2015年一号文件印发,我市“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要增长6%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都市型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突出改善民生,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带动全省、辐射西南、联结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
明确三个板块农业发展重点
《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0万吨以上。
进一步加强宜良、石林、寻甸、禄劝、倘甸“两区”等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黄龙山、晋宁、宜良古城3个粮食产业聚集区建设。进一步充实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到2016年建成190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同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及桥头堡建设战略,与中南半岛稻米主产国建立粮食贸易合作关系,打造辐射西南乃至全国的区域性国际粮食物流枢纽。
做精做优都市型高原特色农业,科学谋划我市高原特色农业布局。一板块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培育、示范带动、服务辐射等服务功能,形成高原特色都市农业核心圈。二板块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农业物流运输、农产品加工和观光农业。三板块重点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促进农产品品种改良、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推进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功效开发和市场流通。
加快发展蔬菜、花卉、畜牧、烤烟、林果、生物资源六大特色产业,巩固烤烟生产,提高蔬菜、花卉效益,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水平。力争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22万亩,产量252万吨以上;花卉园艺种植面积19万亩,鲜切花产量42亿枝;畜牧业产值达93亿元;种植烤烟面积44.75万亩;实现林业产值90亿元;生物产业总产值1360亿元。
支持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将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制定扶持政策,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新模式。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人文历史、民族风俗,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形成富民与强市的良性互动。
在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方面,将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大优质高原特色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努力建设成为带动联结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进出口流通辐射中心。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扩大农产品直销规模。
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完善蔬菜、花卉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包装、运输等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2015年全市农机化率达50%。
新常态下“三农”支出只增不减
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惠民政策力度,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继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支出,确保新常态下“三农”支出只增不减,确保达到法定增长比例,确保各项涉农资金足额计提到位。
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确保从土地出让收入计提4%的资金,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从土地出让总收入中计提5%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足额用于水利建设;确保每亩提取的1—2万元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专项用于蔬菜产业发展;确保财政按农业人口将村庄环境卫生及公共设施管护经费纳入预算。严格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效能。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逐步将马铃薯、小麦、育肥猪纳入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品种范围。
为促进农民增收,将拓宽外部增收渠道,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转移培训15万人次,转移就业12万人,努力确保户均有1名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设农业创业示范村20个,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重点推进70个省市级美丽乡村建设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农村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我市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新增“五小水利”5万件,抓好富民县、宜良县、禄劝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硬化建制村公路路面500公里,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5.5%。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5年全市70%行政村要建成生活污水处理收集设施,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达标工作。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协调推进70个省市级美丽乡村、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60个村容村貌整治示范村、1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
全力抓好扶贫攻坚工作,下放扶贫开发项目审批权到县区,续建7个、新建3个整乡推进项目,实施省级15个行政村、市级2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两县两区”易地搬迁1400人,劳动力培训3.5万人、转移3万人。全市完成1万户以上宜居农房建设,减少6.8万贫困人口。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主城落户积分制,推进东川、宜良统筹城乡发展试点。
今年农业重点园区产值25亿元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市将全面深化农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进深化农村改革总体方案和农业、林业、水务、供销合作社4个专项改革方案的落实。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推动石林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寻甸泛亚林业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园区产值达25亿元。发展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省级龙头企业8个,力争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3%,龙头企业总产值增长10%。围绕昆石、昆玉经济带,建成都市农庄8个。
加快构建多种形式的“三农”金融服务组织等,全面推进东川区、晋宁县“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农民+企业+协会”的互助担保协会、担保基金,研究“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财政+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六位一体的支农信贷服务模式,积极为“三农”提供资金支持。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县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交易体系,推动地权、林权、财产权等规范有序地登记、流转、租赁、抵押、融资。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
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
文件中还对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依法做好“三农”工作做了明确要求。提出,全面加强“三农”法规制度建设,用足用活省会城市立法权,积极研究起草《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修订)》《昆明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涉农法规、规章。
着力提升农村基层法治意识,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法律服务下基层活动。全面提高“三农”工作者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治教育,建立健全学法用法制度和干部任前法律考试制度。加强整顿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规范村“两委”职责和村务决策管理程序,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干部行使权力等监督机制。
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健全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乡镇基层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和农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实施“一乡一所、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公示牌”的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三个一”工程。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积极支持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探索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昆明日报 记者贾献培 首席记者傅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