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民生含量” 增进民生福祉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018年,昆明以“补短板”为主线,民生亮点连连看,幸福工程挨个数,发展成果里的“民生含量”不断增长。
2019年,昆明将如何继续围绕共享发展成果,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用幸福指数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让孩子享受更优质教育资源
“出路在教育。”教育是攸关国运家运的百年大计,是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昆明娃娃享受到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2018年, 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开放办教育力度,创新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三名”工程,增强教育创新驱动能力,建立健全激励体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提升教育品质。引进西南大学附属学校、华东师大实验学校等名校10所、名师68名、名校长10名,累计引入省外名校来昆合作或举办学校24所,累计新增优质学位6万余个,实现全国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昆明聚集。与此同时,加强本地名师队伍建设,强化本地名校长队伍培养。
今年,昆明将继续推进“三名”工程,加大内培外引力度,确保年内引进名校4所、名师50名、名校长4名。与此同时,加速优秀教师培养,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立健全小学生课后服务制度,稳妥推进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有效增加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确保全市高考一本上线率明显提升。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治理,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百姓家门口看名医
统计显示,通过实施《昆明市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施方案》,2018年,市属10家医院全部开展了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试点,覆盖519家医疗机构,14个县(市)区。截至2018年11月,全市共有6367名家庭医生,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团队2188个,签约率53.94%。
不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不断引入,更多昆明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享受愈发优质的医疗服务。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合作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朱立国工作室”、市中医医院康美智慧药房已正式挂牌运营。市第一人民医院、延安医院入选全国第二批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引进昆明长河天城康复医院、云南博亚医院等优质专科民营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大。城市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初步形成,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2019年,昆明将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通过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理顺改制医院管理体制,做好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作;推进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中心建设管理;探索公安110与医疗卫生联动平台建设;加快第三批县级公立医院提质达标建设;保障疫苗质量和安全,提升医疗急救能力水平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此外,还将持续引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全面提升就业创业环境
在去年10月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云南分会场上,各类展示项目纷纷登场,有的产品荣获国际大奖,有的远销海外,有的为国内首创。同时,各类创业培训、创业论坛、项目路演更让人感受到昆明浓浓的“双创”氛围。
独木不成林,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服务配套”的原则,搭建各类“四众”平台,率先在全省实现创业园区的全覆盖。截至2018年10月,全市已经建成2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全省占比75%),69家省级众创空间(全省占比53%)及77家市级众创空间;10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全省占比67%);累计建成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平台54个,园区孵化面积57万平方米,入园创业企业4173个,累计生产经营额21.72亿元,带动就业2.8万人。
此外,2018年,昆明新增城镇就业1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9万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8.1%、8.9%。
2019年,昆明将继续全面提升就业创业环境,通过继续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就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平稳发展,增强就业吸纳能力。落实好“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支持各类群体投身创业大潮。确保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
百姓收到文化“大礼包”
2018年7月1日,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文庙,在经过两年多恢复性修建后,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在文庙重新亮相的前一天,昆明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建设项目也正式完工,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兼具自然山水园林特色的洗马河公园正式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昆明不断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18年昆明起草了《昆明市文化文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市级文物保护利用资金和文化文物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程序、要求,正式颁布实施《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送图书、送演出、送电影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并指导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昆明戏窝子》《守望昆明》《石林彝族大三弦舞》摄制工作,多举措传承历史的“DNA”。
不仅如此,历史文化名城昆明还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春城文化节”为抓手,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惠民活动11600余场,惠及民众450万人以上。
新的一年,昆明人将收到更丰富的文化“礼包”。
2019年,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资金将提高到人均17元。同时,昆明市还将继续推进品牌文化活动“春城文化节”,把“春城文化节”培育成云南省群众文化最高项目奖“彩云奖”,争创全国群众文化最高项目奖“群星奖”。此外,2019年,昆明市将继续打造昆明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至2020年,在昆明主城区建成设施便捷、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圏”,实现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就有健身活动的设施,就能享受全民健身服务。同步建设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完成城乡体育设施100%全覆盖,实现城乡群众体育设施均衡发展的目标。(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 王姗 张丽亚 徐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