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政治生态 建设清风昆明

31.07.2017  10:12

编者按

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白恩培、仇和等腐败分子余毒危害,深刻剖析余毒根源,彻底肃清余毒影响,全面修复政治生态,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从政环境。此前,市委办公厅发出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陈豪同志在2017年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六次集中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通知中,也反复强调要进一步认清白恩培、仇和等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危害,以实际行动肃清余毒、正本清源,净化优化全市政治生态。本期理论版特组织撰写刊发一组文章,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切实领会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通知精神,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  李彦龙

坚决肃清白恩培、仇和等政治余毒影响,彻底净化昆明政治生态,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始终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必须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党的纪律,尤其是党的政治纪律,是打头、管总的,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第一位。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一些党员“违法”,无不始于“违纪”“违规”,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才能克服“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不正常状况,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党员干部守住了纪律和规矩,特别是守住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不会滑向或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就不会因违纪违规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因此,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通过抓早抓小、严格执纪,使小错即纠,小病即医,使党员干部远离纪律和规矩红线,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始终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就是要在党的政治生活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目前,党的建设中之所以会出现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突出问题,之所以会出现“七个有之”,其根源就在于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肃清余毒,正本清源,重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是要严格对照“七个有之”,既追根求源,找病灶、挖病根,做到惩前毖后,更要立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着眼于重塑昆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决破除就案论案、就事论事的传统思维,坚决纠正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的错误倾向,坚决杜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前“”后继周期。不忘本来,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不忘初心,是为了更好继续前行。

始终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必须运用好“四种形态”。肃清余毒,正本清源,就是要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和方法措施上紧跟中央要求,始终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保持党内关系正常化,使批评和自我批评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使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成为大多数;使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使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运用“四种形态”,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预防“好同志”变为“阶下囚”,真正体现的是对党员的严管和厚爱。以严明的政治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肃清政治余毒,以严格的政治规矩重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始终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必须着眼于重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对于重塑和净化深受余毒影响和破坏的昆明政治生态而言,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会正气不彰、邪气不祛;“明规矩”名存实亡,“潜规则”大行其道;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受到排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如鱼得水等等种种不良风气,政治纪律不严、政治规矩不立是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把政治纪律严起来,把政治规矩立起来,始终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头,才能刹住不良风气,才能标本兼治,共同修复和净化政治生态。

(作者为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以积极向上的党内文化涵养政治生态  朱静雅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而党内文化,则是我党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所总结发展出来的一整套精神活动及具有机理性、创造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精神活动产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因此,只有以积极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才能够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才能够最终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积极向上的党内文化在精神层面,体现为党员对指导思想、宗旨、纲领、路线、政策、方针等高度贯彻领会,同时对此进行认真的学习思考,从而使得政治生态具备更扎实的理想信念根基。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纲领、路线等,是党在面对国内国外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面对人民群众和时代的不同需求,在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中,不断实践和检验、发展的真理。作为党员和党员干部,必须要将学习当作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积极思考,树立更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党内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得党内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更上一个台阶。

积极向上的党内文化在制度层面,体现为党内制度、原则、法规、条例不断规范完善,确保从各个层面对党员进行约束,从而确保党内政治生态能更风清气正。《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制度法规的制定,其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党内政治运作,制约党员和党员干部的行为,促使党内思想、组织上高度一致和团结。同时,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因此,党内制度规则不仅能有效地约束和发展党内政治生态,促进党内文化的不断进步,更能够为依法治国提供有力保障。

积极向上的党内文化在行为层面,体现为执政的高效性、行为的廉洁性、宣传的时效性、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使得政治生态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和认同。我党作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而一个执政党能否长久,就需要在行为层面来呈现和证明,这也是党内文化在人民群众面前的表现,是群众衡量我党与我党思想最直接的途径。在日常行政中,积极主动为群众提供高效的服务;在行为上,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保持清廉高洁的作风;在宣传上,积极地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同时开展和组织党内文化的实践,让群众参与其中,使群众路线真正得以落实。

白恩培、仇和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出现,损害了我省我市改革发展的成果,给党和人民群众的事业造成了严重影响,更是极大地破坏了我省我市的政治生态。因此,要重塑我省我市的政治生态,就应当以积极向上的党内文化来不断涵养和重塑政治生态,使政治生态更加健康洁净,更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障党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

(作者为云南财经大学教师,云南大学在读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  戴溪瀛

净化政治生态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必须在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的同时,深化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思想防线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健康力量和文化取向,关系到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廉政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评价,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引导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廉洁意识。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从实践来看,腐败往往始于理想的迷失和信念的动摇,只有具备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经受住各种困难的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的侵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拒腐防变的“基石”。每个党员都应牢记党旗下的誓言,不断增强政治鉴别能力,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和定力,把“”“”要求作为铁的纪律来执行。廉洁意识是构筑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的“压舱石”。廉洁意识对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影响,将直接决定党员干部做人、处事、用权和交友的具体行为,全体党员应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善于慎独慎初慎微、勤于自省自警自律,使廉洁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制度防线是净化政治生态最根本的保障,从近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上看,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依靠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司法体制在内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只有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才能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首先应坚持用制度管“”,腐败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权力配置不科学、使用不规范和监督不到位,如果没有为权力“筑笼”“立规”,腐败现象就难以避免。因此,要加快建立健全一套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要坚持用制度管“”,防止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反腐过程中暴露出的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用人问题,反映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漏洞多、执行差的顽疾,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完善和升级。唯有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才能建成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队伍。再有要坚持用制度管“”,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必须加强监管、填补漏洞。具体应通过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加快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以及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等手段,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为深化改革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作者为经济分析师、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端正选人用人导向是净化政治生态治本之策  祝  岛

选人用人导向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古人云:“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者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政治才能一片清明,反之则乌烟瘴气、涣散党心,污浊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为坚决肃清白恩培、仇和等余毒影响,彻底净化云南政治生态,端正选人用人导向才是治本之策。

首先,落实好干部标准是前提。选人用人,“”是第一步,如果不能选出德才兼备的干部,不能让埋头苦干、坚持原则、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就会给那些通过跑官要官、拉关系、走后门的人留有可乘之机,就会让拉票贿选、搞权钱交易、“带病”提拔等不良现象增多,进而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扭曲用人导向,逐渐腐蚀党的肌体。要想选准干部,识别出真正的人才,不让任何一颗珍珠蒙尘,就需要始终以《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最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为准绳,严格按照好干部“二十字”标准和“三严三实”“四有”、以德为先等诸多要求来选贤任能,同时打开视野、敞开心胸,真正做到知人善用。

其次,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是关键。此举亦是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的具体体现。通过提高深化日常了解、注重分析研判、加强动议审查、强化任前把关、严格责任追究等干部选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把握好选人用人标准、民主推荐、识别考察等各个“关口”,确保每个步骤稳步扎实地推进,在破除只讲年头、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同时,解决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的“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取人”的“四唯”问题,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决让那些挖空心思、投机钻营者不能得逞,最终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最后,严明纪律、加强监督是保障。应该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十不准”和“十严禁”纪律要求作为领导干部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与此同时,所有的领导干部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践行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厉行反“四风”,强化作风建设。用好党内政治生活这个有力武器,强化组织生活,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上动真格,每一次党组织生活会,都应该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重点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避免再次出现苏荣大肆卖官鬻爵、山西塌方式腐败案等个人不检点、带坏一批干部等问题。

政治生态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全面从严治党,归根到底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显然,要想政治清明,前提是干部清正,用人导向才是最根本的导向,只有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才能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硕士)

领导干部是净化政治生态的“主角”  李祉瑶

净化政治生态,是我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选择。当前,中央反腐之风劲吹,一些地方“腐败窝子”陆续被连根拔起,在案件查处的同时“灾后重建”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净化、重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路在何方?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是防腐、反腐、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

净化政治生态,领导干部必须补足精神“”,拧紧思想“总开关”。一是要接受警示教育,绷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突出全面从严治党主线,始终把思想建党置于首位,着力解决“总开关”问题。在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中,要注重看原文、读原著、悟原理,领会核心要求,把握精神实质,让党纪国法、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入脑入心,清除灵魂污垢,祛除思想病根,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本质,在纷繁变化的现象中寻找规律,在发展多端的形势中把握方向,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站稳立场,护好政治“生态”。二是坚定政治立场、把握前进方向,有效提升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切记红线不可越、底线不可碰,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自觉维护中央权威,认识处理问题从政治上判断考量,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风浪考验面前坚如磐石,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政治立场不出偏差。

净化政治生态,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认真参与到严格党内生活中来。组织生活是锻炼领导干部党性、提高悟性的熔炉,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政治灰尘的有力武器。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这就要求查实情、讲真话,当前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中依然存在“真话不敢讲、假话不愿讲、模棱两可的话胡乱讲”的怪象。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解决党内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中,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反思剖析,领导干部必须实事求是地做好自我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以上率下,真正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实现真正的党内团结。

净化政治生态,领导干部必须善用人、用好人。  用人导向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导航仪”。一是要树立五湖四海、广纳群贤、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导向,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深化改革,规范民主推荐测评和选任决策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确保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二是监督贯穿始终、以程序规范保证公正,坚持关键点严格把关,防止资格出现“硬伤”,从严审核个人事项报告及档案,不放过任何疑点,从源头上遏制“带病”上岗。建立选任纪实与倒查机制,认真检查是否程序合规、过程公平、结果公正、群众满意,让铁规发力。

净化政治生态,领导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涵养心态。领导干部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一是要求真务实。满怀“真抓落实”激情,把工作当事业干,定下的事迅速推动,部署工作问效到底。提高“会抓落实”能力,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善把举措细化,从具体工作抓起,从具体环节抓起,以具体求深入促落实。二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为民宗旨,集中反映人民意愿,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激活民力。要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问题在群众中发现、决策在群众中获得、利益为群众共享、力量靠群众支撑。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用群众利益来考量自己的政治利益,自觉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