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近来忽冷忽热都是“厄尔尼诺”惹的祸
滇池外海北部沿岸,四五艘移动式蓝藻打捞处理船正在紧张运行着。记者周密/摄
今年以来,我国的天气显得特别“任性”,不少地区都出现了强对流、持续干旱、短期内气温起伏大甚至冰雹、强台风等天气极端现象,而这些频发的天气状况与“厄尔尼诺现象”关系紧密。究竟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的出现又给昆明带来了哪些影响?就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对昆明市气象局局长李文祥进行了独家专访。
“厄尔尼诺”是啥?
吸收大气中很多热量 海洋“发烧”了
“去年5月,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0.5℃以上,并持平了6个月,这标
志着一次新的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李文祥说。
厄尔尼诺现象到底是什么?李文祥解释,厄尔尼诺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异常升高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大海吸收了大气中很多热量“发烧”了。到今年3月,海温继续升高,5月上旬甚至超过了1.3℃,截至目前温度依然在持续上升,已经成为了强厄尔尼诺现象。
“人感冒发烧了会各种不舒服,海洋‘发烧’了,也会通过洋流、与大气层的水汽交换,带来各种糟糕的反应。”李文祥向记者介绍,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使得天气复杂多变、气温偏高,降水分布不均,造成气候变化持续异常,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从全国情况来说,5月中旬开始,江南、华南和贵州陆续出现大暴雨,致使江淮流域、湖南、贵州等地降水比往年同期偏多20%-50%,造成少数地区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甚至还出现了强台风、双台风的恶劣天气。
“厄尔尼诺”对昆明有啥威力?
强降水 造成城市内涝
“在这次厄尔尼诺现象中,云南极为特殊,滇中以东、以南如版纳、景洪等地强降水频发,降水量也明显偏多;而滇中以西如楚雄等地降水却明显偏少,旱情明显。而昆明正好处于降水的过渡区域,降水不均异常明显。”李文祥说,5月以来,我市部分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雨天气,但5月至7月上旬,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278毫米,较历史同期321毫米偏少了13%,较去年343毫米偏少了19%,特别是滇池周边的晋宁、呈贡、安宁、嵩明偏少了2成至5成,而主城区、石林等地的降雨量却比往年偏多。
同时,今年的降水以单点强降水为主,降水的天数减少得就更加明显。据气象局统计,5月至7月上旬,昆明降雨天数为22天,较历史同期的36天偏少14天,降雨天数偏少了近4成。“单点强降水多,而且多发生在昆明主城区,这就容易造成城市内涝,给市民出行造成不便,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
洪旱交替 农作物生长大受影响
“受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昆明还出现了洪旱交替,气温持续偏高的情况。”李文祥说,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市只有4月气温略偏低,其他月份均偏高,其中3月、5月、6月偏高幅度都在2℃以上。5月至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为21.5℃,较历史同期的19.9℃偏高1.6℃。
“虽然气温总体偏高,但降雨之后昆明的气温就会骤降,几天之后再大幅回升,造成短期内气温较大起伏。”李文祥接着说,“除了人类容易感冒、发烧外,还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很大影响。”烤烟和玉米是昆明地区的主要经济农作物,都属于喜温植物,在较为稳定的温度下,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才能有较好的长势。“在今年异常天气的影响下,烟叶生长情况不容乐观,很有可能无法烤出好烟,甚至只能丢弃,在收购时卖不出好价格,农民的收入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蓝藻水华再次出现 滇池北岸成蓝藻“避风港”
“与烤烟不同,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下,蓝藻的生长、繁殖却十分有利。”李文祥继续分析说,“在水质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蓝藻的多少和聚集,与温度、风、阳光息息相关,在这三大气象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滇池今年再次出现了蓝藻水华。”
“今年5月以来,昆明的平均风速约为每秒2米,属于很微小的风,都说‘无风不起浪’,没有大风大浪,蓝藻就都漂浮在了水面。”李文祥说,滇池来水主要依靠雨水、河水和污水处理厂尾水,今年雨水较少且强降水多,大雨一下下来,就把城市里的污染物集中冲进了滇池,此外,气温高水温也就高,加之雨天少、阳光足,造成滇池蓝藻大量生长、繁殖。“而洱海水主要来自雪山,湖水温度低,加上旁边的下关向来风力强劲,大浪会不断把蓝藻推进湖水深处,难以生长繁殖,这也就是为什么相比滇池,洱海蓝藻数量少的原因。”
“风向决定蓝藻在哪里聚集。”李文祥接着说,昆明地区盛行的风向为西南风和南风,5月以来风向更加集中,从南往北吹的将整个滇池内漂浮在水面上的蓝藻汇集到了北岸,形成了近期发生的蓝藻水华现象。“受到西山高大地形的影响,风刮到滇池大坝附近时风速大大降低,成为了蓝藻的‘避风港’。而这一带恰恰是游人最多的区域,也就容易产生负面舆论,其实除了北岸,滇池其他水域蓝藻数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