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春天——潞江镇产业发展一瞥
寒冬季节,万物萧条,可隆阳区潞江镇却是另一番景象:绿油油的豆角爬满架子、红彤彤的西红柿和咖啡坠弯了树枝。田地里摘豆的、采咖啡的、运西红柿的,到处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繁忙热闹的景象,让潞江坝的冬天如春天般生机勃勃。
近几年来,潞江镇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甘蔗已断气、香料烟剩半口气,蔬菜产业有朝气”的顺口溜,是当地群众对潞江坝产业发展现状的形象描述。产业的兴与衰,就像眼前的潞江坝一样,尽管冬天里有春意,可仍然难掩冬天的寒气。
老产业有冷有热
在潞江坝,如今已很难见到甘蔗的影子。今年,随着潞江糖厂的破产,这一热区的标志性传统作物没落了。据潞江镇干部余长发介绍,甘蔗是劳力密集型产业,光靠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难以完成,而收甘蔗时正是潞江坝劳力最紧缺的时候,工人难请且工价逐年往上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甘蔗价格一直走低,而抽签交蔗的方式也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据估算,目前全镇的甘蔗面积不超过1200亩,并且这些甘蔗大多是辖区外的糖厂职工为完成厂里下达的任务租田种植的。
曾经是潞江坝叫得响的香料烟也没有了往日的气象。在潞江坝绕了一圈,也只见到零星种植着的几处地块,并且蔫巴巴的毫无生气。种香料烟也种蔬菜的农民刘自串告诉记者,香料烟的收益大不如前,如今一亩收入才1300元左右。费时费工不说,调制的水平也决定着香料烟的等级直至收益。相较之下,种蔬菜每亩收入可达7000元左右,而且对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目前,潞江坝的香料烟从最多时的12000亩减少到现在的1000亩左右。香料烟不再“香”在潞江坝已是不争的事实。
咖啡则是冷热不均。在去库老村的路上,沿途可看到一片一片的咖啡地,但低矮、瘦弱的咖啡树少见果实累累。有的连片地块,豆子、西红柿等蔬菜占据了咖啡地的一角。库老村是潞江镇种植咖啡最早的村,因为种植效益好,2000年前后的几年间,村子坝区、山区、半山区的耕地差不多都种上了咖啡,村民90%以上的收入来自咖啡产业。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树枝的老化导致咖啡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再加上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咖啡在咖农心中的地位已发生了动摇。库老村主任潘云华说,这些原因在潞江坝很普遍,但在库老村,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水利设施落后。该村所有沟渠都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修建的,沟渠损毁严重且得不到修复,水资源利用率极低,渗透很严重,致使一部分水稻田变成了雷响地,降雨太少的年份,有的咖啡甚至是颗粒无收。如今,蔬菜产业的兴起,使得咖啡支柱产业的地位在库老村已悄然发生了改变。
而在新寨村的万亩咖啡园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实施,使咖啡地里建起了四通八达的灌溉网络。笔直的主干道、通往咖啡地里的道路也已修成了水泥路。村民们开着车、骑着摩托就可直达田间地头运送肥料和采摘咖啡豆。虽然市场波动影响着咖啡的价格,但是较完善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给了咖农足够的动力,尤其是近几年来,以咖啡产业带动旅游观光业发展的思路,不仅让新寨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咖啡产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优化。咖啡产业的连锁效应捂热了新寨咖农的心。
新产业风头正劲
这个季节到潞江坝正值豆子上市。白天田地里到处可见农民采豆、运豆的身影,到了晚上位于交通干线旁的冷库点更是热闹非凡,交豆的拖拉机、农用车,运豆的大卡车常常把路堵得水泄不通。据估算,每天潞江坝运往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乌鲁木齐等大城市的豆子在1500吨左右。
其实,用新产业定义蔬菜产业并不准确。在潞江镇七、八年前就开始种植以黄瓜、西红柿为主的蔬菜。只是近几年来,随着北方市场冬季对豆类蔬菜需求量的增加,扁豆、无筋豆、四季豆等唱起了蔬菜产业的主角。
余长发告诉记者,冬季是潞江坝劳力资源最紧缺的时候,产业之间争抢劳力的现象比较突出。种豆子劳动强度不大,需要的人手也不多,但农民种豆子的劲头不减还在于价格优势。孙云相是筲箕村干连村民小组村民,丈夫在外打工,孩子正上初中,她独自在家盘田种地,两亩四季豆可种两季,一季可采20余发,半年收入就达4万多元。据统计,目前,全镇种植豆类蔬菜面积达3万亩,亩产值在6000至12000元之间。
如果说蔬菜产业在潞江坝算不上新产业的话,那么辣木则可称为产业中的“新贵”。堪称完美植物的辣木全身都是宝,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多用途树种之一。潞江坝被誉为“天然大棚”,有着种植辣木的气候优势。2013年,隆阳区老科协在香树村河外小组建立了辣木种苗基地,辣木至此在潞江落户、发展、壮大。目前,潞江坝辣木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成立辣木生物科技龙头企业3户。保山春风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隆阳区目前规模较大的唯一一家以辣木种植、加工为一体的企业。去年5月,公司开始种植辣木,由于生长迅速,9月份开始采摘鲜叶,11月,公司建起了辣木加工生产线。目前,公司种植辣木600亩,采收鲜叶240吨,生产的辣木面条、干片、片剂以及辣木茶、辣木籽等系列产品已经上市,并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公司副总张国华告诉记者,由于市场前景好,公司计划在4年中完成5000亩辣木种植基地、产品研发平台、生产平台、销售体系的建设。项目建起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5400万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提供100个就业岗位,年季节性用工7000人次。
芒果虽是潞江坝的传统作物,但是近两年来,咖啡套种芒果、辣木套种芒果的种植模式成为了潞江坝农民的一大增收亮点。由于芒果成熟季节是7、8月份,不与其他产业争劳力,并且引进的新品种芒果耐旱,环境适应能力强,好侍弄,再加上有外地客商的保价收购,芒果俨然成为潞江镇农民的新宠。余长发告诉记者,套种一亩芒果好的收入可达3万元,即使旱地每亩收入也可达1.5万元左右。
产业链上的致富招
产业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成为延展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在潞江坝由产业发展衍生出来的业态最突出的是蔬菜产业。
潞江坝的交通要道两旁,每走几里就可看到一座座大型冰库,这些冰库大都是村民集资建起的,以出租的方式租给收蔬菜的外地老板。潞江农场的退伍军人周凯原来跑路贩卖蔬菜,随着萌发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他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有市场经验的他专为社员的蔬菜找销路。由于社员的蔬菜越种越多,外运成为了大问题。为减少运输的中间环节,他干脆把外地商贩引到潞江坝,自己则与其他3名退伍军人投资600万元先后建起两座冰库,出租给北京菜商贮藏蔬菜。去年,他们又投资160万元购买了压缩机设备,专门生产蔬菜保鲜的冰筒。在怒江两岸,大大小小的冰库已有15座,这些农民不用生产也不用跑路,守着冰库就可收租。
在每座冰库及遍及潞江坝大大小小的豆子收购点,给收来的豆子打包、装车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路径。周凯介绍,每到这个季节,平均每天有200名工人在他的冰库打工。光打包一项每个工人每月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而从事装车的农民月收入则可达8000元左右。
如果家建在公路旁且够宽够大,农民甚至揣着裤兜就可赚钱。道街村民段存香把自己家的场地租给菜商收豆,按吨位计算,每天每吨30元租金,她家200多平米的场地可收16至17吨豆,多时甚至可达30吨,仅租金一项,段存香每天收入可达400至500元。
与此同时,外地客商云集潞江坝,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服务业与运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