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有效供给

28.02.2017  21:02
——临沧蔬菜产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农产品,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发展蔬菜产业是国家实施“三区、三园、一体”建设和云南加快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市蔬菜产业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决策部署,按照“传统支柱产业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做强、新兴特色产业做大”的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不断优化基地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市场流通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努力提高蔬菜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全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城乡“菜篮子”品种逐渐丰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市场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41.08万亩, 其中:露地蔬菜面积39.3万亩,小棚蔬菜面积0.82万亩,大中棚蔬菜种植面积0.95万亩,全年蔬菜产量 55.14万吨,实现产值13.785 亿元。2016年 ,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 45.27万亩,产量达67.77万吨,实现产值19.9446亿元。全市常年供应市场的蔬菜达 14大类 150 多个品种,叶菜类、茄果类、瓜豆类、葱蒜类等主要蔬菜市场供应充足、品种花色丰富,基本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主要成效及做法

(一)优化产业布局 ,着力打造基地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按照“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切实加大蔬菜基地规划建设工作,全市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初步形成以耿马县孟定坝,双江县勐勐镇、沙河乡,永德县永康坝等低热河谷坝区为主的冬春季外销蔬菜基地,以城市近郊、辐射带动冷凉山区为主的城市自给蔬菜基地的两大蔬菜生产基地格局。

  同时,为满足城市“菜篮子”需求,各县(区)陆续规划建设了一批以供应城镇居民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

  如,临翔区通过抓好8000亩固定蔬菜基地建设,确保了年供应蔬菜产品2万吨以上,凤庆、云县、双江、临翔、耿马等县相继争取到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有力的补充了以城镇供给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固定蔬菜生产基地达30633亩,年供应城市蔬菜达6.4万吨,初步形成“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外阜调节”的城市多元化蔬菜生产供应格局。

(二)强化监督管理,提升产品质量。 市人民政府始终把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食品安全、品牌创建等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逐步建立健全了市、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了市、县(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配置了农残快速检测、定量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车等设施设备,蔬菜产品质量的监测和检测能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全市每年出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车100多辆次,抽检蔬菜样品20000个以上,合格率均在97%以上;每年开展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使用量等培训200多场次,培训种植户2万多人次;每年推广蔬菜绿色防控技术万亩次;每年出动农业执法人员600多人次,深入200多家农资经营店开展农药、化肥质量和标签抽检。全市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有效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三)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加大技术服务力度、资金扶持力度、土地流转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开展合作,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 ,不断加强与市内外、省内外相关企业的沟通和联系,积极推介我市农业资源和产业优势,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和带动了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食共有蔬菜类农业企业13个,以蔬菜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92个,蔬菜种植大户逐达346户。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积极跑市场、抓订单,全市完成订单蔬菜生产17万余亩,主要外销蔬菜基本上实现了订单生产。如,耿马自治县了引进山东省寿光市大光蔬菜有限公司,成立了七彩鑫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耿马傣乡绿源地瓜果蔬菜有限公司;双江自治县成立了康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简易大棚蔬菜400亩,带动群众发展2000亩,产品远销四川、重庆等地,蔬菜种植亩产值超过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规划滞后,生产组织能力低,季节性供需矛盾突出。 一是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及村镇发展规划不同步,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明显滞后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部分适合建设蔬菜基地的基本农田地被规划为建设用地,蔬菜生产基地用地保有量难以保证,导致种植面积不足、产业规模小、供应量不够 。

  二是生产经营产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农户和蔬菜企业仍然凭传统经验种植蔬菜,规模小,品种单一,科技含量较低,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低、效益不明显,企业及农户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是我市属于亚热带山地低纬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分明、雨热同季的典型特点,冬季温光资源较好,非常有利于喜温类蔬菜的种植,但夏季降雨充沛、温湿度较高,蔬菜生产特别是叶菜类露地生产较为困难,致使夏季蔬菜品种不多,供应不足 、季节性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二)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推进速度慢 ,品牌创建能力不足。 引进和培育的蔬菜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蔬菜产品加工档次低,精深加工极少,小、散、杂情况突出,产业优势不明显,带动能力弱;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装备化水平低,设施农业投入不足,设施栽培面积小,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建设明显滞后和不足,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难以快速推进;品牌意识不强,品牌优势不突出,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全市大部分蔬菜产品基本是“原”字号,无注册商标、包装简陋、外销产品基本都是贴牌,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三)市场体系不健全 蔬菜企业和菜农增收难。 部分县(区)和重点城镇在蔬菜专业市场、农超对接、平价直销店(点)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仍然滞后,市场规模小、规划布局不合理、总量不足、功能不全、运作不规范、服务能力弱,没有专业的蔬菜产品批发、营销平台和完整健全的销售网络平台,市场失灵导致的供需矛盾突出、菜贱伤农、供给脱节等情况时有发生;蔬菜合作组织整体实力不强,生产销售协会较少,营销手段和销售渠道较为单一,销售方式依然停留在 “小商贩”模式上,蔬菜供应环节较多,中间差价过大;蔬菜企业和菜农在获取市场信息和获得资金扶持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完全涉足市场参与流通,虽然城镇蔬菜价格居高不下,但是蔬菜企业和菜农增收不明显。

  四、对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临沧四季如春,素有恒温之都的美称,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紧紧围绕今年国家即将实施“三区、三园、一体”建设和云南加快推进生猪、牛羊、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核桃、水果、咖啡、食用菌10大重点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切实把蔬菜产业作为一个新的重要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和推广。

(一)切实提高对发展蔬菜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蔬菜产业是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又关系到居民的“菜篮子”,是农民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将蔬菜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的战略高度上,把蔬菜产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进行规划和布局,进一步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增绿 。

(二)制定和完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要紧紧围绕国家实施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抢抓机遇 , 充分发挥我市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资源优势,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联片、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 制定和完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一要按照全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县域蔬菜产业发展基地面积。在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蔬菜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进行优化布局,确保蔬菜产业发展基地有增无减。

  二要着力规划建设外销蔬菜生产基地。重点规划布局以双江沙河、勐勐,耿马勐撒、勐永、孟定、勐简,镇康军赛,永德永康等坝区,充分利用当地冬季温、光、水、气较好以及交通便利的优势,着力打造临沧绿色生态蔬菜品牌基地,突出“临系”品牌基地建设。

  三要着力规划建设城郊固定蔬菜基地。在全市8县(区)县城和重点乡镇,按每万城镇人口不少于400亩城镇固定蔬菜基地的要求,加快规划建设以城镇供给为主的固定蔬菜基地,缓解城镇蔬菜供需矛盾,提高供给保障能力,切实解决城镇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

  四要着力规划建设山区生态蔬菜基地,加大山区蔬菜基地建设力度,努力提高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蔬菜自给自足能力。

(三)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投入。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企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投入。

  一要在基础支撑上做文章,市政府和各县(区)政府要深入研究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导向,进一步建立蔬菜产业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整合撬动财政金融资金,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把涉及农村的各种资金要素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重点加大对水利设施、农村土地整理、田间机耕路、钢架大棚、病虫害物理防控设施等投入,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二要在科技支撑上做文章,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把现代的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新科技、新技术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要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动员和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和群众参与蔬菜产业开发,把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到蔬菜产业建设中来。

  四要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营销组织的扶持和培育力度,用好用足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全力扶持和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同时,要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推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品牌创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四)加强蔬菜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要加强市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坚持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增加总量、完善功能的发展思路,积极规划建设一批集蔬菜展销、检验检疫、储存配送和信息发布中心为一体的蔬菜综合专营批发市场。同时,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各地农贸市场,逐步形成一个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交易市场为基础,以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的现代物流体系。

  二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蔬菜质量监督检测检验网络及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绿色发展。

  三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建立安全高效的营销网络及销售平台,充分利用蔬菜营销协会,设立蔬菜信息中心,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通过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网络体系,使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能够做到有效与市场衔接,进一步理顺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