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3期】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修订版)的通知

19.05.2015  19:04

昆政办〔2015〕1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修订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月30日

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

(修订版)

为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构筑特色突出、结构合理、低碳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根据《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昆发〔2014〕1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昆明工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工业布局现状,对《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2010—2020)》进行修编,期限为2015—2025年。

一、  工业产业发展及布局基本情况

(一)工业产业发展概况

昆明市域土地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726万(2013年常住人口657.9万),辖十四个县(市)区。2014年,滇中产业新区托管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15.3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9.1%。其中:一产业175.27亿元,二产业1537.11亿元,三产业1702.93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1︰45.0︰49.9。

多年来,全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工业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工业在昆明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3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00.0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2.4%,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2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5户,2013年实现总产值3180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6.5亿元,增长11%。

2013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4.4︰55.6,卷烟工业与非烟工业比重为28.9︰71.1。八大重点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1.1%,其中,烟草增加值267亿元,占 28.9%;黑色冶金增加值33.37亿元,占3.7%;有色冶金增加值116.89亿元,占12.9%;化工增加值95.41亿元,占10.5%;装备制造增加值81.52亿元,占8.9%;能源增加值62.21亿元,占6.9%;医药增加值50.21亿元,占比5.5%,建材增加值34.52亿元,占3.8%。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9.8%。

(二)工业产业布局现状

2008年,昆明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昆发〔2008〕10号);2010年,市政府印发实施《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2010-2020)》(昆政发〔2010〕47号)。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基本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块状片状发展的“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产业布局体系架构。

从空间布局现状看,全市工业主要集中在主城四区和安宁市,其总量占全市工业的70%以上,形成了“一、二类工业向园区集中,三类工业控制并逐步外迁”的工业布局趋势。其余县区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及交通沿线布局。2013年全市工业用地(以采矿用地计)面积约为17508.07公顷(扣除安宁市、嵩明县),工业用地在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县分布较多,比例分别为19.22%、16.73%、12.26%、11.71%。两县(市)一办托管后,对全市工业布局和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园区开发建设看,截止2013年,全市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共1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工业园区13个,市级产业园区2个。扣除滇中产业新区托管三地(涉及安宁工业园区、杨林经开区、官渡工业园区),全市15个开发区、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71025.34公顷,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4419.23公顷,其中已开发工业用地面积15534.61公顷。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同时,逐步改善了企业规模较小、分布散乱、关联度不高的状况,产业内部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重点产业分布看,烟草及配套行业主要集中在五华区;有色金属行业主要分布在五华区、东川区及晋宁县;黑色金属行业主要分布在安宁市及宜良县;磷煤盐钛化工主要分布在西山区(海口)、安宁市、晋宁县、寻甸县、东川区、富民县、禄劝县;生物医药行业主要分布在高新区、经开区;装备制造行业主要分布在高新区、经开区、西山区、嵩明县、晋宁县;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经开区、高新区;能源行业主要分布在寻甸县、石林县、禄劝县、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及安宁市;建材行业主要分布在宜良县、富民县、石林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工业经济仍然存在总量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创新能力弱、产业特色不突出、园区发展定位不清晰、工业发展空间有限、资源环境双重倒逼压力加剧等诸多问题,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作任务紧迫而艰巨。

——工业产业同质化严重。全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执行不到位,各园区总体规划调整频繁,缺乏对不同门类、不同性质工业的集中安排和有效引导。各县区、开发区(园区)产业特色不突出,布局混乱;产业布局关联度弱,企业设置分散、总体规模小,集群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园区间缺少配套协作,抑制了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招商引资恶性竞争,公共基础资源投入浪费,产城难以协调融合发展。

——园区规划衔接不够。各级各类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区域功能、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内容衔接不够,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区域环评、区域水资源论证、控制性详规、要素保障、基础设施、生产生活配套等规划相互不衔接不配套。据初步统计,工业园区规划区域内分布有大量基本农田、公益林及水源保护区,符合相关规划的建设用地仅占园区规划建设面积的36.29%。

——工业用地资源不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呈非均衡态势,建设用地需求相对集中,受土地、水资源以及其他因素制约,造成局部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突出。昆明可供产业发展土地减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工业上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投资成本。从土地适宜性评价来看,两县“”一办三地托管以后,市域内适宜开发建设的土地更加稀缺,工业用地布局矛盾进一步加剧。

——工业用地产出效率不高。园区基础设施不配套,开发建设水平低,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园区土地利用率低,开发强度不高,不同程度存在土地闲置问题,园区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建情况普遍存在。园区建筑密度40%左右,容积率约1.5,与发达地区普遍建筑密度在50%左右相比,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多数园区每亩土地投资不足200万元,创造的工业产值不到200万元。

——资源环境倒逼压力加剧。受“一湖两江”保护、牛栏江调水工程等约束,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更加突出。滇池流域超环境容量发展,不少县区生态敏感度高。目前发展的工业门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大,容易对城区的环境造成影响。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干旱时有发生,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矛盾较为突出。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传统原材料行业发展,实行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对资源型产业支撑的昆明带来了严峻挑战。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国家大力扶持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国家先后作出了加快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沿边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昆曼大通道全线贯通、泛亚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长水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作用逐步显现,昆明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成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主战场、“一带一路”的最前沿、面向南亚东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滇中产业新区托管安宁、嵩明和大板桥后,对我市工业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造成影响,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剧。工业发展急需拓展新空间、谋划新布局、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努力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全国同类城市中跨越赶超、争先进位,当好全省工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

二、  优化调整布局的总体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紧紧围绕重点发展产业,科学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一核两翼六板块”的总体框架和“一区一主业”的总体要求,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群的原则,优化完善区域产业定位,解决产业低质同构,规划不衔接,用地资源不足,环保压力加剧,水、电、路、气等不配套的问题,科学确定重点发展区域,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构筑形成与其它规划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工业产业布局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原则。统筹推进工业布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业规划、物流规划“六规合一、六规一体”,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原则。按照“一区一主业”要求,依托工业园区,合理集中配置生产和资源要素,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引导相关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形成按产业链纵向分工和相关产业横向聚集的格局。

——坚持特色化发展原则。依托各区(市)县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实现县域之间、县域与滇中产业新区之间经济的分工协作,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强化重大项目产业园建设,为大项目发展预留空间,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切实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工业的集约化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工业布局要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规范、引导工业布局趋于科学合理,避免布局的无序和混乱,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坚持存量调整与增量发展相结合原则。由增量调整为主转向增量与存量调整有机结合,盘活存量,提升质量效益,做强传统产业;扩大增量,集聚发展优势,加速发展新兴产业。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完成昆明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解决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形成都市工业圈的基本格局;建立完善东部(宜良)和南部(呈贡、晋宁、海口)重点发展区域空间格局,培育优化北部产业区,继续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集中度达到90%以上。到2025年,完善园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聚集能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工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全面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工业产业布局新格局。

——工业总量目标。到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突破1500亿元;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到2025年,工业化完成从中后期向后期的转变,区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

——产业集聚目标。到2017年,全市工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8%以上,打造15个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培育6个特色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市工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以上,打造20个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培育10个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把昆明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投入产出目标。到2017年,每亩土地平均投资达200万元以上,每亩土地工业产值达250万元;到2020年,每亩土地平均投资达300万元,每亩土地工业产值达350万元。到2025年,全市工业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达到西部地区先进水平。

——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17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50立方米以下,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3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40立方米以下,工业固废处置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到2025年,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全面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三、  优化调整布局的方向与重点

(一)优化调整空间布局方向

根据《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确定的城市空间总体发展方向,统筹工业空间布局、资源和环境现状,以及安宁、嵩明、大板桥三地托管情况,调整原“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框架,明确新的工业空间布局主体方向。

东南向:以昆明主城区—高新区马金铺—晋宁方向为主要轴线,昆明主城区—海口为次要轴线,逐步将两条轴线打造成滇池东岸工业分布带,并与滇中产业新区形成产业增长极。

东向:以昆明主城区—七甸—宜良—石林方向为主要轴线,打造昆石工业分布带。

晋宁—海口—昆明主城区—寻甸—东川南北向轴线,以及昆明主城区—七甸—宜良—石林东西向轴线形成十字交叉的空间布局轴线,结合工业板块,昆曲、昆石、昆楚、昆玉、昆武公路以及铁路路网共同形成工业空间发展框架。

结合城市“三旧改造”及滇中产业新区建设,对昆明工业产业类别分布进行梳理,对现状园区特别是晋宁、呈贡、海口、宜良等园区的规模、产业门类进行调整,整合现状园区内部过于分散的局面,实现用地节约集约、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二)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方向

充分衔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和《云南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2014—2020),发挥昆明主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滇中城市经济圈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北部4州市及滇中产业新区的产业协作,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速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含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有色金属、化工、烟草、非烟轻工等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纵向延伸拓展,横向协作配套,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支持滇中产业新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及配套、临空产业、新材料、食品饮料加工、电子信息、磷盐化工、黑色冶金等产业。围绕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适当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清洁载能产业、轻工纺织产业和加工贸易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化解产能过剩方案,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能盲目扩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国家开发区托管区域与呈贡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以大呈贡(含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阳宗海托管区域)思维谋划区域主导产业。其中,托管高新区马金铺片区发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托管经开区大冲、洛羊片区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产业;托管阳宗海七甸片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托管度假区大渔片区发展旅游文化、康体、养生产业;呈贡信息产业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统筹、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大呈贡产业发展格局,培育成为全市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活力的增长极。

(三)区域布局总体架构

依据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条件,高位统筹推动,实现产业与城市、土地、环保、林业、物流等规划相互衔接,构筑“一核两翼六板块”工业布局体系,支持滇中产业新区工业产业发展,形成与滇中城市经济圈融合发展、差别竞争的工业产业格局。

——“一核”,即都市工业核心区。包括五华区(含五华科技园)、盘龙区(含盘龙都市产业园)、西山区(不含海口工业园区)、官渡区、呈贡区(含呈贡信息产业园)中心城区、高新区(不含马金铺片区)和经开区(不含大冲、洛羊片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工业产业、研发、投融资和总部经济等都市型工业,带动与之配套的现代流通、科技信息、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业发展核心区禁止发展三类工业,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危险性项目。

——“两翼”,即两个重要的工业发展区域。一是昆石沿线重点发展区域。以经开区(大冲、洛羊片区)、呈贡工业园区(七甸片区)、宜良工业园区、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为重点,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建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业。二是滇池东岸安晋沿线重点发展区域。以高新区(马金铺片区)、海口工业园区(海口片区)、晋宁工业园区为重点,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磷化工、稀贵金属、新材料、农特产品及食品加工等产业。重要工业发展区域限制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污染和危险性项目,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发展工业项目。

——“六板块”,即以工业园区为核心,构筑产业相对集中、层次分明、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六大工业板块。即,都市工业核心板块、宜良—石林工业板块、马金铺—晋宁—海口工业板块、经开区—阳宗海(含呈贡)工业板块、富民—禄劝工业板块、东川—寻甸—倘甸工业板块。以板块建设彰显工业聚集区核心产业,放大政策优势,衍生人才优势,提高经济规模效应,与滇中产业新区托管三地融合发展、差别竞争,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园区布局指引

坚持“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科学确定每个园区的功能分区、产业定位和主导产业,推动同类及关联项目向园区聚集,引导各类园区差别竞争、特色取胜,促进工业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产业,以稀贵金属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电力装备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重点打造生物产业、稀贵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电力装备产业基地。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以机床、物流设备和汽车及零配件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光电子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重点打造军民结合、汽车及零配件、物流装备、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机械制造、电力器材及民用电器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食品饮料加工业;重点打造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基地。

——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以通用航空制造、飞机维修为主的临空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及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打造临空产业、航空物流产业基地。

——安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及配套产业,磷盐化工产业,黑色冶金业,新材料产业,以现代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打造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磷化工、钢铁、新材料产业基地。

——五华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总部经济及广告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打造烟草及配套产业基地。

——海口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光学机电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高浓度磷复肥、光学机电产业基地。

——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以铜为主的有色产业,精细磷化工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重点打造有色冶金、静脉产业基地。

——寻甸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以现代农机制造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锗、铟为主的稀贵金属加工业,以家具制造为主的木材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重点打造稀贵金属加工、木材加工及家具产业基地。

——晋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数控机床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贵金属产业,精细磷化工产业,食品加工业,以仓储、现代物流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重点打造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基地。

——宜良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业,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建材、包装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重点打造有色冶金、机械装备制造和建材(水泥)产业基地。

——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旅游商品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以芳香产品为主的生物产业和石材为主的新型建材加工产业;重点打造旅游商品、芳香产品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富民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节能环保设备等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钛化工产业,半导体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重点打造节能环保、钛产业基地。

——禄劝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钛磷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以中药加工为主的生物产业;重点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医药生物产业基地,与富民工业园区共同打造钛产业基地。

——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呈贡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稀贵金属、铜、铝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食品加工业,旅游商品加工;重点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倘甸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矿产品精深加工业。

——呈贡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IT)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建设电子信息(IT)产业基地。

——盘龙都市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产业,珠宝玉石加工,总部经济及科技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  重要支撑体系建设

(一)工业用地支撑

强化工业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根据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需求,提出近期、中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建议。对园区规划控制范围内耕地和基本农田,结合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根据具体情况对基本农田进行必要的调整。争取省内低丘缓坡专项指标,重点解决山地建设用地指标,协调解决坝区建设用地指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相关区域范围内对可整理复垦的空心村、工矿、砖瓦窑废弃地进行调查分析,缓解工业园区发展对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的需求。加强城镇、集镇、园区土地整理,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

(二)环境保护支撑

认真开展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强化规划环评指导和约束作用。加强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布局与牛栏江、南盘江、普渡河流域环境保护相协调。积极做好全市污染物减排工作,建立完善排污权交易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合理调配总量指标。逐步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体系,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环境容量资源。加强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再生水回用率,削减废水污染物排放量,确保固体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置。加强重点工业源在线自动监控网络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积极推广新型高效环保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林业保护支撑

引导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结合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成果,合理确定园区内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定额指标实行全市统筹协调安排,暂不进行分解下达管理。定额指标重点保障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严禁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供地建设项目使用林地,限制独立选址工业项目使用国家公益林地,确保占用征收林地面积控制在年度定额内。积极向上争取林地定额指标,保障重点工业产业项目顺利实施。

(四)配套物流支撑

规划完善园区物流基础设施,把园区配套物流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依托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发展一批专门为工业生产配套的物流企业。建立工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引导园区企业逐步实现共同采购、共同配送,促进工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园区与物流场站(园区)的物流协调合作,提高零担货物的转运效率。

(五)交通建设支撑

加快推进昆玉高速呈贡立交、黄马高速、320国道改扩建、呈黄路、金东大桥、功东高速公路、寻倘公路等项目建设进度。做好铁路与道路交通、物流基地的衔接;做好园区周边路网布局规划,贯通和完善道路网络,加强园区与周边路网的衔接,加快园区周边高速路收费站优化调整,构建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路网框架,形成多种交通方式互补,内外交通衔接顺畅,有足够容量和服务水平的综合交通系统,打造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

(六)电力建设支撑

支持乌东德、白鹤滩、甲岩等水电站建设,推进石林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加快呈贡尖峰山风电场、富民龙马及百花山庄风电场、东川野牛风电场等风电场建设,到2017年, 建成投产20座风电场,年发电量20亿度;到2020年,规划新建8座220kV变电站、52座110kV公用变、11座110kV专用变,对主城部分110kV公用变进行改造或扩建,分阶段配套建成一批、增容扩建一批变电站,完善园区供电设施,保障园区用电。

(七)水资源支撑

严格园区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及节水“三同时”制度,用水向低耗水、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倾斜,限制高耗水行业进入园区。同期规划和建设园区再生水利用设施及供水管网,推进园区雨水资源化工程建设。加强对取水、用水、节水、排水实行全过程计量监控管理,推进企业用水水平衡测试,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和评定工作。加大滇中调水等水源工程建设,提高生产生活用水供水保障能力,到2020年新改扩建37座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3.54亿立方米。

(八)燃气建设支撑

加快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天然气入昆管网建设和置换,建设一批液化天然气储备站及压缩天然气母站,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供气格局。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西门站近期供气规模7375万立方米/年,远期110480万立方米/年,远期预留华电二电厂高压支线接口60000万立方米/年。东门站远期供气规模82492万立方米/年,预留宜良热电厂高压支线接口72119万立方米/年,寻甸高压支线接口72119万立方米/年,配套规划两条高压管线。

(九)通信网络支撑

加快骨干传输网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实施宽带昆明工程,推进通信基础设施与工业园区的接入建设,加快建设无线园区、智慧园区,建成泛在化、宽带化、融合化的“城市光网”,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覆盖。

五、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围绕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机制保障、政策保障、效能保障和激励保障,确保产业布局规划顺利实施。

(一)组织保障

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的组织实施、监督和考核,组织布局规划的定期修编,加强工业发展和园区规划建设的指导与协调,做好工业招商项目和新建工业项目的选址及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前置认可等工作。具体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规划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统一思想,密切合作,指导各开发区、县区2015年上半年完成园区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区域环评、区域规划水资源论证、控制性详规、要素保障、基础设施、生产生活配套等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工作,推进工业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业规划、物流规划“六规一体”。

(二)机制保障

建立完善工业投资项目评审会办服务工作机制,凡新引进或涉及新增用地工业项目,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布局规划、产业定位、投资方向、工艺技术、环保要求、用地用能等条件,进行市县两级分级评审。对符合全市工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拟落地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优先立项备案,优先保障建设用地、环保排放等指标,优先保障企业用电、用水和运力等要素供应;对不符合工业布局规划的,支持在全市范围内合理流转;不符合产业政策、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投资强度和经济效益等指标未达到要求的,不予立项,不批准用地申请。

(三)政策保障

从政绩考核、经济统计、财税共享、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探索制定优化全市工业布局的利益调整机制及相关优惠政策,对引进不符合本园区主导产业的项目,可采用“飞地”建设,避免园区产业同质化。对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安排财政资金。对主导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高的工业园区,优先争取和安排各级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在园区供地指标、环保容量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立科学的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估考核体系,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四)效能保障

坚持“结果导向、节点控制、过程督查”原则,围绕工业布局规划目标任务,按年度制订实施计划,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明确责任,强化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年度考核、中期评估和终期考评机制。健全和完善规划管理监督制度,形成完善的行政检查、行政纠正和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工作。建立和实行重大政策和事项的协商处理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行动配合,充分发挥产业合理布局与行政绩效考核的合力。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布局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五)激励保障

研究制定全市工业产业布局考核办法,对县区(开发区)的产业布局、主导产业发展指标等进行综合考核,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开发区)的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全市产业分工协作与错位发展。对考核优秀的县区(开发区),在次年市级工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支持。加强对县区(开发区)产业布局规划的指导,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严重不符合产业布局规划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不按产业布局规划执行的园区,限制新企业、新项目进入,在用地及配套支撑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附件:1. 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一览表(略)

2.  昆明市工业发展方向示意图(略)      

3.  市域产业布局空间结构一核两翼规划图(略)

4.  市域工业板块布局规划图(略)

5.  市域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