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

18.08.2016  20:0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41号)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云发〔2015〕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城乡社区协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实现形式。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畅通基层民主渠道,扩大基层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提高基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在基层群众中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努力形成共识,汇聚力量,推动各项政策落实,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维护好广大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城乡社区协商的各个环节,确保城乡社区协商的正确发展方向。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尊重城乡居民在协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坚持依法协商,保证协商活动有序进行,协商成果合法有效。坚持民主集中制,既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又坚持教育和引导群众,实现发扬民主与提高效率相统一,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把协商成果作为作出决策和修正决策的重要依据,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

   (一)细化协商内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广泛协商,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特点,合理确定并细化协商内容,制定社区协商目录。主要包括: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村(社区)落实的具体措施;村(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村(居)民小组的划分,村(社区)办公用房选址及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村(社区)长期建设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服务群众制度等的制定和修改;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方案的制定,民主选举相关事宜;财务预算决算、资金安排使用、集体收益分配、集体资产处置、公益事业兴办、房屋拆迁改造、工程项目招投标等重大事项;困难群体救助、特殊群体帮扶等民生保障;治安维护、环境卫生清理、道路交通整治等公共治理;与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电、供气等行业服务;当地村(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的事项,以及各类协商主体提出协商需求的事项等。

   (二)确定协商主体。协商主体主要包括: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驻村(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当地户籍居民、非户籍居民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三)拓展协商形式。坚持和完善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议事规程。要充分利用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小区协商、业主协商、村(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以民情恳谈日、社区(驻村)警务室开放日、党员之家、青年妇女之家、“两代表一委员”活动室等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要加快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利用城乡社区信息平台、社区网站、QQ群、微信群等现代化手段,为城乡居民搭建网络议事协商平台,开展网上协商,逐步拓宽协商渠道。

  (四)规范协商程序。

  1.协商一般程序。协商的一般程序是: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协商议题,确定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向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提前通报协商内容和相关信息;组织开展协商,确保各类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形成协商意见;组织实施协商成果,向协商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反馈落实情况等。对于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事项,要经过专题议事会、民主听证会等程序进行协商,要继续坚持并完善“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社区协商的成功经验与做法。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应当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跨村(社区)协商的协商程序,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确定。

  2.组织开展协商。涉及行政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村、社区的重要事项,单靠某一村(社区)无法开展协商时,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牵头组织开展协商;涉及村(居)民小组、小区、院坝、楼栋内的协商议题,由村(居)民小组、小区、院坝、楼栋党组织或村(居)民小组、小区、楼栋长提出,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协商;涉及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协商的议题,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应在广泛征求意见后牵头组织协商。人口较多的自然村、村民小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居民进行协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进行论证评估。协商中应当重视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以设立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作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领导下的常设机构。

  (五)运用协商成果。建立健全协商成果公开、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用好协商成果,确保协商效果。需要村(社区)落实的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刊物、村(社区)网络论坛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受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协商结果要及时向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并以适当方式反馈。对协商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众,协商组织者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协商结果违反法律法规的,基层政府应当依法纠正,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党的领导。村(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协商工作的组织领导,注意研究协商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全面推进村(社区)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城乡社区协商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协商活动,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城乡居民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商实践。

  (二)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办法。要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明确自身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加强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建设,完善配套费随事转机制。要健全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村(社区)制度。要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人口密集、人数较多、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社区),留守人员较多或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特点,设计协商方案,提高协商的针对性、有效性。民政部门要会同组织等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协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推进乡镇、街道协商民主建设,提高乡镇、街道指导行政村、社区协商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商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协商与行政村、社区协商的联动机制,推动协商工作深入开展。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协助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协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加强对城乡社区协商活动的监督,保障协商依法有序开展。

  (三)强化保障措施。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等现有渠道,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对符合规定且受村(居)民委员会委托组织群众协商的人员,给予适当误工补贴,并按照村(居)务公开的要求予以公示。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要加大投入,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平台等社区协商载体建设,推动城乡社区协商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