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务青黄不接 三季度净利环比负增长
2014年三季度信托全行业经营业绩出现环比负增长。
中国信托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信托业2014年二季度、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20.14亿元、209.81亿元,环比增速分别为23.22%、-4.69%;净利润分别为127.8亿元、112.54亿元,环比增速分别为29.97%、-11.94%。
与此同时,信托规模增速放缓的态势仍在继续。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信托业增速下滑将持续,信托公司转型方向尚未清晰,急需政策引导。
资产规模增速继续放缓
在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看来,今年以来,导致信托业经营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信托资产增速持续放缓,增量效益贡献下滑;二是信托报酬率呈现下降趋势,信托报酬的价值贡献下滑。
截至9月末,信托业资产规模12.95万亿元,环比增长仅3.77%。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较前季度回落0.14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2.63个百分点。
用益信托工作室首席分析师李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信托业拐点今年二季度已至,且三季度下滑明显,这与今年监管政策对影子银行去杠杆、去通道化有关,以往通道类业务正是维持信托业“量”增长的支柱。
周小明则表示,信托业转型发展所需的内涵式增长方式尚未最终成型,新增长方式下的业务不仅还没有“放量”,也没有“放价”,信托业转型发展尚处于伴随着诸多隐忧和挑战艰难前行阶段。
一名信托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宏观经济发生结构性调整,实体经济发展暴露出风险,影响到了信托项目对一级市场的投资。“制度红利正在消失,大资管行业的形成,使得信托有了很多竞争者。资金去向也出现了一定的分流。”该分析师说。
李阳表示,信托业资产规模的增速下降态势可能会持续。“目前通道业务已经走到了难以为继的状态,政策不允许,又要面临资管的竞争,信托可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还没有找到新的业务模式,信托业资产规模增速放缓的趋势还将持续,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监管趋严
“监管政策正在调整,监管趋严,信托借以飞速发展的几个业务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上述信托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日报》称。
今年以来,一系列整治“非标”业务的监管政策重挫信托业。4月出台的《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清理“非标”并明确转型方向,撼动信托业;10月《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直接剥离了融资平台核心职能,以往信政、银信合作模式被遏制。
这种政策效果最直接体现在单一资金业务上。三季度,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为8.42万亿元,占比65.01%,较历史最高占比下降了9.5个百分点,相比去年末下降了4.51个百分点,相比今年二季度末下降了2.98个百分点,占比创历史新低。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于,三季度信托业务风险资产规模和风险资产比率较二季度实现“双降”。信托风险项目规模从917亿元降至824亿元,其占全部信托资产比率从0.73%降至0.68%。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监管政策效果的显现吗?对此,李阳认为,政策收紧能够降低未来风险,但不能降低现有项目的风险。前三季度信托风险的降低,主要基于信托公司自去年以来主动加强对已成立项目的管理,加强监控,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信托公司“去哪儿”
既然拐点已经来临,转型成为信托公司的必然选择。李阳表示,一直以来,信托公司的生存模式在于利用自身制度优势寻找套利空间,不断做大业务,规模扩大的业务被监管,再寻找新的创新点,进而形成了“创新-业务扩大-被监管-再创新-业务扩大-被监管”的循环。目前政策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传统业务受限,而创新业务尚未找到,信托公司业务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
“创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李阳表示,创新需要有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这在短期内不能形成,比如目前土地流转、家族财富等探索,尚未大面积推广,也未形成可观的盈利模式和清晰前景。
“现在全行业面临着找不到新的业务增长点的问题。”李阳表示,信托业务同质化严重,大部分信托公司经营传统业务,即使少数创新能力强的公司也尚未找到清晰方向,也是在做多方面的尝试。
上述信托业分析师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信托整个行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远去,未来5年内信托公司两极分化将更加明显,优质公司将脱颖而出。
“单靠信托公司探索创新并不够,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李阳认为,在信托公司探索资产证券化、房地产基金、公益信托等方面,急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但这种跨行业、跨部门的政策涉及多方监管主体,协调难度更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张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