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滇池志愿者活动收官 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昆明母亲湖
11月27日,由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人人参与 保护滇池”2017年市民志愿者系列活动圆满收官。 该活动当天来到了盘龙江边,共青团盘龙区委的25名青年志愿者沿江边步道捡拾沿途垃圾,向市民发放宣传材料。26日,由25名市民组成的志愿者走进了王官、斗南湿地,向路边行人发放滇池保护治理的宣传资料,捡拾湿地内的垃圾,倾听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讲解滇池治理的成果和保护知识。
湿地篇
王官湿地:已成候鸟迁徙通道
“今日滇池的美景来之不易,是经过多年的治理保护换来的。”26日的活动现场,来自昆明滇投的工作人员石老师向志愿者提供专业解读,介绍湿地的基本功能、动植物保育区和植物品种等各项平时难以接触的知识。
在王官湿地,各色树种景观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石老师介绍到,王官湿地原有植被主要是柳树、杉树、桉树等乔木,还有部分芦苇,没有形成完整的区系植被群落。
通过湿地植被恢复工程,使得王官湿地植被群落恢复了完整,并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目前种植有乔木19种、灌木9种、水生植物31种。
由于环境越来越好,这里也成了候鸟的迁徙通道,目前王官湿地里有红嘴鸥、野鸭、家燕、白鹭等10余种鸟类,有的在这里孵化幼鸟,有的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又赶往他方,为此还专门为它们划设了保育区,市民一般不能进去打扰它们的“生活”。
斗南湿地:上柳堤览西山美景
在斗南湿地,石老师介绍到,这里很好地保留了“呈贡特色”,让市民看看能否找出来,眼尖的市民一眼就看到了梨树。
石老师告诉大家,斗南湿地里不仅移栽了来自万溪冲的120棵梨树,还保留了300米长的呈贡灌溉取水口以及以前的灌溉干渠,市民这才明白这条起于滇池横亘于斗南湿地中央的水泥建筑的“前世今生”。
此外,斗南湿地还保留了湿地范围内近1公里长柳堤的历史原貌,市民们纷纷走上柳堤感受昆明记忆,一览西山睡美人的独特景观。
看到如今具有层次感的景观,市民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是花卉种植的大棚、垃圾房、猪圈,“洛龙河水质净化处理厂处理后达到一级A标的尾水引入湿地,通过湿地净化后以优于地表水的Ⅳ类水质进入滇池,从而减少入湖污染负荷。”石老师如是说。
未来:携手让滇池更美
如今滇池保护治理的理念已经不断深入人心,在此次活动中,无论老幼,谈起滇池保护治理的理念时都表示,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并不断地去感染身边的人,让大家一起投身到滇池治理保护的群体中来。
艾小丁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她和妹妹艾小云跟随妈妈来参加这次志愿者活动。艾小丁说,“妈妈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不可以乱丢垃圾。”
“滇池是我们的母亲湖,如果不保护滇池,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景,不光我们老人要明白这个道理,更要把这个道理传承下去。”带着孙子一起来参与活动的李爷爷告诉记者。
昆明滇投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昆明市各县区和昆明滇投开展了大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非常多的科普宣传,市民对于滇池保护治理的理念以及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最明显的就是现在来到湿地游玩的市民乱踩踏花木的现象少了,朝水里乱丢垃圾的情况少了,参与保护野生鸟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相信只要大家携起手来,未来的滇池会更美。
盘龙江篇
现场:烟头最多又难捡
昨天上午10点,在盘龙江边的桃源广场上,共青团盘龙区委的25名青年志愿者身着统一服装,手里拿着垃圾桶、火钳等打扫工具,蓄势待发。简单的开场之后,志愿者沿着盘龙江边的小道开始清理沿途垃圾。
“现在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都提高了,沿途基本看不见大件垃圾,但是小件垃圾还是有。”志愿者李军说,在江边小道上最多的垃圾就是烟头,别看个头不大,但是打扫起来非常困难。
“扔了没多久的烟头,比较好捡。”李军介绍,大家在打扫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被人反复踩踏过的烟头,捡这种烟头就要看“装备”了。“火钳好一点就能夹起来,要是不好用,我们只能用手捡。”
作为外地人,李军虽然对盘龙江、滇池没有“母亲河”“母亲湖”的概念,但是作为志愿者,参加活动能让他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滇池水质、环境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市民散步的时候,江边小道上没有烟头,走起来都会舒服很多。”
变化:宠物粪便少了
“盘龙江由北向南穿城而过,如果大家对沿岸的垃圾都不在意,最终带入水中的垃圾还是会全部汇入滇池。” 志愿者杜先莉表示,这次听说能为扮靓盘龙江的颜值作贡献,杜先莉和寝室的其他5个女生相约来参加活动。
盘龙江边是很多市民晨练、饭后散步的好去处。宠物留下的粪便经过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后,也给水质带来一定的影响。昨天在江边步道上打扫时,志愿者们注意到最明显的变化是:宠物粪便减少了。这和绿化带里设置的宠物拾便箱有很大关系。
“很多箱子里都有干净的报纸,江边基本上见不到宠物粪便了。”志愿者李思帆说,但是依然有少量市民会把包着宠物粪便的报纸误扔进拾便箱。“既然大家都有文明养宠的意识,还是呼吁大家拾捡宠物粪便后,做好最后一步,扔进垃圾箱。”
思考
咋避免例行公事
随着滇池水质逐渐好转,围绕滇池、盘龙江水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也越来越多。在已然常态化的公益活动中,如何避免这些活动都变成例行公事?共青团盘龙区委的工作人员李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从群体覆盖、活动内容设计上都进行了区分,让大家对志愿服务始终保持新鲜感和热情。”李宏说,共青团盘龙区委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都保持在30人左右,但是参与人群涵盖了辖区内的学校、机关单位、社区街道的青年团员和群众,通过小规模志愿服务活动,以点带面营造志愿服务的氛围,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
在活动形式的设置上,根据参与志愿服务群体的不同,设置不重复的活动。“比如志愿者学生居多,我们就设置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的活动。”李宏说,这样能在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专业优势之余,也让受助对象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记者包涛 孙琴霞 实习生闫彩琪 闯格 高伟/摄)
编辑:姬祥虎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