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体育场馆利用率低 人均公共体育设施1.07平方米
海埂公园健身步道吸引健走爱好者。记者李海曦/摄
7日晚上8点,居住在西坝新村的程云因手术中断了5个月的夜跑之后,决定把这项“不浪费青春的事情”进行到底。令他欣喜的是,翠湖东门附近添置了不少健身器材。他认为,虽然这些器材安置在公园外的人行道上稍微有点影响跑步,但却是对喜欢锻炼的人的一种鼓励。
“西坝附近没有合适的夜跑地点,最近的就是市体育馆,但是人太多。”程云的印象中,他居住的西坝周围,还有一个弥勒寺公园适合跑步锻炼,但是健身设施较少。全国第5次体育场所统计结果显示,昆明人均占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07平方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昆明市在公共健身设施方面亟待加强的严峻事实。与此同时,体育场馆赛后闲置、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也非常突出。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加强体育设施投入,正是当前昆明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迫切需求。
矛 盾
体育设施少还分布不均
程云居住的西坝新村位于环城西路、新闻路、西园路包围之中,旁边有高层商务中心“文化空间”和正在建设中的钻石广场,交通状况复杂。唯一可以健身运动的就是文化空间前面的小广场,但是这里是“广场舞”的所在,容不下其他的运动方式。
杨明居住在巴士家园小区,是一名退休职工,她最近迷上了太极拳。“莲花池公园有个小广场,人多,都去那儿练。”她说,每天上午,只要不下雨她都要花20分钟走路到莲花池公园练习。“虽然远点,但是环境好。不像小区里,有块空地都被车占满了。”
居住在云锡花园小区的周昌达是一名健走爱好者,每天饭后都要步行一小时。“周围都没有正规的健身场地,只能去街上的人行道上走,但是人太多,加上自行车、电动车也会冲上人行道,走起来很不舒服。”
全国第五次体育场所统计结果显示,除新亚洲体育城、海埂体育基地和驻昆高校等单位的体育设施外,昆明市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只有0.84平方米。其中,70%都是在学校里。
再从地域分布来看,主城区仅有不到5个大型体育场馆。昆明体育馆、五华体育馆、拓东体育馆都在西南城区,这些体育场馆多数为经营性场馆,对市民的开放程度有限。
最受市民关注的小区健身设施,大多是太极推手器、弹振压腿器、臂力训练器、双杠等,使用率虽高,但是使用效果有限。“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们去玩。”程云说,喜欢健身的人大多选择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太低的只能算活动。
破 题
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并强化监管
“把健身器材放翠湖边,是一件好事,但是监管也是个问题。”这是市民周群翼的看法。他的理由很简单:人多眼杂,夜间无人看管。
相对于翠湖这样的单个点来说,全市体育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同样是一个难题。如,五华区体育馆的橡胶跑道就几乎不向市民开放,其理由是“这是为专业运动员训练建设的,普通市民进去,出了事谁也不能承担这个责任”。
记者走访中看到,除了小游园、小区公共绿地以及开放式公园和体育馆,市民使用率最高的体育设施其实是马路。“高尔夫一般人玩不起,网球场地费太高,压马路是最现实的。”程云说,大学毕业后他就一直在路上健身。
据悉,昆明市在建设全民健身路径(户外健身器材)方面,包括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在内,今年资金投入达到1260万元,较去年增加了两倍,另外还投入300万元用于全民健身路径的维护更新。
事实上,“十二五”期间,昆明市相继完成禄劝、宜良、东川等多地的体育场馆建设,但依然存在群众健身没去处与现有体育场馆闲置相矛盾的现象。
值得欣喜的是,体育场馆利用率如何提高这个问题,官渡区已有尝试。“官渡区体育馆所属的羽毛球馆、乒乓球场地、网球馆、室外五人制足球场、游泳馆在全民健身日当天免费开放。”该馆副馆长王丹表示,体育馆定期免费开放将成为长效机制。
“提升体育场馆的运营服务水平,引入专业人员提供多元化服务,吸引群众进行健身活动。”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局长戴彬表示,昆明市将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投入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具体措施是在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同时,鼓励体育场馆走市场化道路,以弥补场馆营运维护方面的支出。(昆明日报 记者赵书勇)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