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春城魅力 提升昆明形象

18.03.2019  09:20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深化改革强动能,扩大开放增优势,聚力创新促转型,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高质量”成为昆明城市建设和品质提升的关键词。城市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形象也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的城市建设不断提速升级,昆明的城市形象也不断旧貌换新颜。

昆明城市基础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发展硬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规模和交通通达状况是城市形象的基础环节,是城市发展硬实力的直接体现。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响了“春城”建设的嘹亮号角。昆明城区建成面积从1978年的22平方公里,发展到2017年的420.5平方公里,令人惊叹的不仅是数字上的巨大变化,更有城市发展规划和布局日趋科学化和完善化的转变。1983年,昆明由“四区四县”调整为“四区八县”,现代城市面貌开始形成;  1996年,世博会确定在昆明举行,昆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一个巨大的飞跃;2011年,呈贡正式撤县设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具体要求,为昆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步伐继续稳步迈开……时代巨轮不停向前转动,昆明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不停向前。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昆明在走向外界的通联之路和城市交通的发展之路上一直有着敢为人先的精神。从巫家坝到长水,昆明机场始终以开放腾飞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2017年长水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400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五;从便捷的公交线路到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从地铁时代迅速迈进高铁时代,昆明人的出行方式与共和国的飞速发展同频共振。大国的崛起带动着大城的崛起,在打造互联互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路上,昆明蹄疾步稳,成为完善的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硬件基础将日益坚实。

昆明城市发展观念与时俱进,自然生态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与居民健康息息相关,也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发展中的昆明逐步挖掘了自身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和高原湖滨生态优势,认识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渐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局部生态脆弱的时候,昆明毅然选择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在城市形象塑造的探索中,昆明逐步意识到“满城山色半城湖”就是昆明的特色,要依托传统山水,形成“三山一水、两核一极,北高南低、北密南疏,西控东拓、生态间隔,两区六廊、山水相望”的城市空间格局。随着改革的深入、时代的发展,“绿色昆明”伴随着红嘴鸥的白色掠影,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机勃勃的体现。

鲜花,是昆明最鲜活亮丽的城市名片。圆通山赏樱花、金殿看茶花、大观楼观菊花、黑龙潭赏梅花,在几十年里慢慢成为昆明市民的习惯。教场路和盘龙江边的蓝花楹在近年也成为新晋“网红”。世博会让昆明园艺真正第一次蜚声海内外,展示着昆明城市景观的转变与成长,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生态宜居。而连续近20年交易量全国第一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更是“世界春城花都”这张城市名片上最亮丽的色彩。

昆明城市文化风貌历久弥新,人文历史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昆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有着悠久的建城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的文物古迹、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塑造了昆明独特的城市个性和城市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对于城市历史文脉传承,采取了积极措施,修复和合理利用了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古镇名村等文化遗迹——老昆明人熟悉的聂耳故居、酒杯楼、总兵府、胜利堂等具有历史烙印的文化遗迹都成为昆明最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城市地标。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址、名胜故居、旅游景区逐步形成网络——对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等近现代重要史迹文物,红军长征纪念馆、抗战胜利堂等重要革命遗迹的开发和保护,实现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得昆明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共存,延续了城市文脉、彰显了城市精神、塑造了城市品格。

城市中最美的风景是人,文明的城市需要政府、市民多方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近年来,昆明摘得“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桂冠。文明城市建设一直在路上,《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弥补了文明行为促进方面的立法空白,“讲文明”有了法律依据。昆明市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昆明的城市建设增光添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处彰显,“昆明好人”感人肺腑,志愿者登记人数不断突破新高……昆明的城市文明建设进程离不开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指日可待。(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