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一”国际劳动节 “昆明工匠”诠释匠心之美
从农民工到高级技师的曹帅军;37年如一日一直钻研“云南斑铜”技艺的陈玉龙;12道工序,每天最多能滴6000多颗棋子,废品率不会超过5%的滴子师傅刘延举;率先开拓出自成一体的“祖氏滇绣画”的祖玉兰……日前,10名技能专家、行业拔尖者在我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荣获了“昆明工匠”称号,这是昆明首次评选“昆明工匠”。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昆明工匠”是如何炼成的?工匠精神对于眼下昆明产业转型升级有何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有个成语叫“独具匠心”,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涵:
他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他们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
他们耐心、专注、坚持,是技术骨干带头人,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在专业领域绝不停止追求进步。他们之所以能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他们专业、敬业,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而且在编制国家职业标准、操作标准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昆明工匠”追求极致精益求精
“昆明工匠”是如何炼成的?近距离观察“昆明工匠”,他们中既有保留传统手工艺技能的能手,也有机械生产一线的先锋,尽管年龄有别、职业不同,但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追求极致,精益求精。
在市职工技术协会办公室主任张树祥看来,“昆明工匠”应该不仅具有工匠的技能水平,还应该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和技能技艺传承能力,在企业或团队中为传授技艺、培养高技能人才作出重要贡献。此外,还要遵纪守法、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在推进昆明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
张树祥举例,昆明昆开专用数控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2005年全国劳模郑淮和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3项,其中在保护期内的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就有17项。
和郑淮和一样,“昆明工匠”中的很多人都是从一线工人成长起来的,但他们发明创造或工艺革新,许多都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具有极高的水平。这充分说明,只要锐意创新,一线技术工人同样会成为技术“大拿”,普通岗位也能做出惊人业绩,掌握“绝活”的“大工匠”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昆明工匠”还应该积极发扬团队精神,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技能传授给别人。昆明锅炉有限责任公司焊培中心主任牛犇就是很好的代表,他的学生已分布于省内外冶金、钢铁等行业,其中不少成为技术带头人,成为行业中流砥柱,有参加过鸟巢场馆焊接的,也有几乎包揽了昆明所有焊接技能大赛大小奖牌的。
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昆明跨越发展
那么,“昆明工匠”们自己又是如何理解“工匠精神”,重提“工匠精神”,对于昆明产业转型升级有何现实意义?
曹帅军对于工匠精神有着独特的理解:利用高超技巧,精益求精,确保产品质量的专注实干精神;利用深厚理论,追求极致,确保产品高性能的开拓创新精神。
“做不到敬业,‘工匠精神’也就无从说起。”刘延举说,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只有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才能真正沉下心、静下气、钻进去。
工匠一辈子可能就是为了做好一件事。当然,也会有人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