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遗:助力脱贫攻坚
截至2019年底,云南省已认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402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各种方式传承着自己的“独门绝活”,带动我省形成一大批以非遗资源为依托的企业。非遗传统技艺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培训,不仅助力脱贫攻坚,也向世界展示了我省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非遗+扶贫”
助农民脱贫增收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提前进入活动状态。6月5日晚7时30分,“云南非遗购物节”通过快手平台携手6位“非遗传承人”进行在线同屏直播带货。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里,为了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到民众身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省非遗中心主任尹家玉、研究员胡荣梅坐镇“云上融媒”直播间,客串主播,助力“非遗传承人”进行直播带货,解说云南非遗。
尹家玉表示,线上直播销售确实是一个好的方式,也是展示传统工艺振兴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除了6月5日的6位传承人进行直播以外,省非遗中心还筛选出40多个已经注册网店的非遗项目产品在线上进行推介。
水沟头寨的15位傈僳族村民,现在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把编织好的胸花、挂件、瑜珈垫等手工艺品,拿到村民“三百妞”那里,验收合格后,当场结账。数着钞票,村民们高兴地说:“做完了就拿钱,感觉真好。”
水沟头寨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上江镇的一个傈僳族村寨,位于高黎贡山山间,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17年9月,在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的帮助下,傈僳族村民把当地完整保留的麻料纺织传统工艺与纺织技艺有机融合,不仅制作出了传统傈僳族服饰,还开发出了挂件、包袋、瑜珈垫等符合当下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手工艺品,并注册了“三百妞”自有品牌,村民们开始走上脱贫之路,大家把麻料纺织称为“指尖的幸福”。
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藏族黑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郭军华,组织当地制陶农户90余家、制陶人员168名成立了香格里拉龙巴汤堆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改变了过去小作坊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每年生产黑陶16万件、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目前,云南省涌现出一大批以非遗资源为依托的企业。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致力于非遗传统技艺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培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全省民族文博和非遗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已发展到70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为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
剑川县白族布扎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剑川白族布扎非遗传承人张四代通过微信群免费开课,精心教授剑川白族妇女缝制布扎。她每年免费开办培训班4~6期,培训学员近1600名。这次在网上开班属于第一次,学员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
“非遗+展示”
从云南走向世界
2019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最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云南多家单位上榜,涉及12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花灯戏、傣族孔雀舞、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等。云南非遗绚丽多姿,我省通过“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赢得了较好声誉。
2019“欢乐春节·中国故事”非遗展在徳国纽伦堡、柏林开启,我省“剑川木雕”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剪纸”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庆,“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董江山等传承人来到德国参加非遗展示活动。在纽伦堡圣灵大厅、在柏林波茨坦广场,中国的非遗展示区内,中医点穴、木雕、剪纸、银器、草木染等多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展示,每位传承人都亮出绝活技艺,引来宾客驻足观赏,拍手称奇。居住在德国柏林的华人说:“参加这个活动,缓解了多年的思乡之苦,也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文化。”
在2018年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璀璨云南,魅力非遗——中国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上,最具云南特色的云南民族刺绣、永胜珐琅银器、剪纸、皮雕、宜良竹编等100余件作品,让法国观众领略了云南璀璨的民族文化。2019年11月20日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美丽云南·香格里拉”文化交流活动中,首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彝族饰品开场就销售了6500元人民币和360英镑,还有非遗项目傣锦产品销售了100多英镑,藏香在短短几十分钟就销售了近300英镑,令在场的非遗传承人异常激动。
2019年美国芝加哥时间12月4日18时,由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共同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抢救性保护记录人才培养”学员结项作品展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进行展映。本次展出作品有《红腰带:摔跤世家》《三弦王和他的儿子》《刺绣江湖》《阿诗玛》,分别以云南省石林县“摔跤”“彝族三弦舞”“彝族刺绣”和“阿诗玛”4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主要拍摄对象进行讲述,弘扬非遗当代价值,对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国际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非遗+旅游”
助推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云南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主题开发、节庆活动、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有效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旅游演艺活动,推出蕴含民族文化元素的旅游演艺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云南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昆明市官渡古镇的乌铜走银传习馆里,数名乌铜走银手艺人埋首于桌前,通过锻打铜片、刻绘纹饰、走银、焊接、抛光等工序制作出手镯、花瓶、餐具等用品。如今,这一非遗技艺传习馆已成为游客到官渡古镇游览时备受青睐的参观地之一。
此外,官渡古镇还建有官渡非遗传承基地、官渡民俗博物馆、云子博物馆、官渡饵 传习馆、官渡滇剧花灯传习馆等文化场所。自2011年至2019年,官渡古镇已连续举办了9届全国非遗联展,每到传统节日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如滇剧花灯展演、元宵灯会、土主庙会、祭孔大典等,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体验,形成了“保护非遗、人人有责”的理念。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紫陶工艺品已成为当地旅游业最具代表性的伴手礼。深受年轻群体喜爱的建水紫陶街成为游客了解紫陶历史、寻味紫陶文化、购买紫陶产品、体验紫陶制作的新地标。近年来,建水县确定了“以古为基、以文为魂、以陶为器、以旅为业、以绿为道”的发展思路,推进建水西庄紫陶小镇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扩大“建水紫陶”品牌影响力。
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走进周城村的璞真扎染博物馆,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坐在竹篾桌旁体验扎染制作。与传统家庭式扎染作坊不同,璞真扎染博物馆是大理市第一个集生产、展示、参观、制作体验于一体的白族扎染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十五六万人次。周城璞真综艺染坊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每年销售额超200余万元。
大理白族自治州围绕“活化利用、创新驱动”的理念,积极发挥大理市61项非遗保护项目、102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打造蒋公祠、张家花园等一批非遗博物馆,通过表态、动态和活态展示白族民居建筑、白族民居彩绘、大本曲、刺绣等非遗项目,最大限度地让游客了解大理人文景观。截至2019年,大理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62.2万人次,增长11.76%左右;实现旅游总收入401.34亿元,增长12.63%左右,首次突破400亿元。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双双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增幅均超过10%。
云南网记者 李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