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推动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

04.11.2015  00:51

我国48项世界遗产中,我省有丽江古城、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三江并流、澄江化石地、红河哈尼梯田5项世界遗产,位居全国前列——

云南:推动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

10月20日至21日,神奇的帽天山下、美丽的抚仙湖畔,迎来纪念中国世界遗产3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0周年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专题研讨会的隆重召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代表,国家各相关部委、省级和地方政府代表,涉及风景名胜区的近40个遗产地管理者,以及世界遗产领域专家学者等超过150名与会者齐聚澄江,共同回顾、分享和讨论世界遗产保护经验,探讨未来世界遗产、国家公园发展战略。对此,记者就云南世界遗产的保护措施、经验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专家赞赏云南管理利用模式

云南省目前共有世界遗产5项,与四川、河南并列全国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遗产有3项,与四川省并列位于全国第一。丽江古城是我国第一个城市类世界遗产;三江并流是我国第一个系列世界遗产;澄江化石地是我国第一个化石类遗产;哈尼梯田是我国第一个冠以民族名称的农耕文化类遗产。云南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8%,远高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

多年来,云南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升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由主管部门保护向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转变、由注重遗产资源本体保护向遗产环境整体保护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自然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与国内外普遍实践相一致,我省的世界自然遗产主要依托《云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和《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等法定保护地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有效管理,形成了由国家、省级、遗产地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构成的制度体系。

云南省副省长高峰在研讨会说,云南省历来高度重视世界遗产管理,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云南省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等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建立健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制度,完善保护措施和监测设施,严格保护遗产地的资源、生态和环境。

他表示,云南将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强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责任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全面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将继续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机构和各国专家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经验,促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与会专家在采访中纷纷表示,云南重视世界遗产保护工作,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不断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解决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在促进自身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同时,有力支撑了全球世界遗产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和推动了世界遗产事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措施和做法值得肯定。

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对“丽江老君山始终坚持保护优先、适当开发、社区参与、共管共建的发展理念”赞赏有加。丽江在认清保护价值,分析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以把老君山建设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先进区、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谐共融文明社区为目标,实践和探索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建立共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严格保护资源,实施重点管控,培育生态产业,推动区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交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原主任基舍尔·拉奥认为,中国及云南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其鬼斧神工、美轮美奂的世界遗产,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人、自然与文化互相交融的突出特点。

历经16年不懈努力,2007年6月27日,云南石林“申遗”成功。云南石林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较早发展旅游观光业的著名景区,石林喀斯特被认为是世界上石林景观的最佳典范,被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所发现的各种石林地貌的经典样板。

石林申遗最大的成功就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老百姓在保护区中生产生活,而不是破坏景区景点,游客也能与当地居民友好交流。”石林县委书记王冰表示,将从理论的高度、世界的角度、人文的厚度,进一步做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个世界性永恒的话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韩锋教授说:“当前,国际上一直是把中国‘天人合一’传统人文主义自然观作为世界遗产的范本,而实际上,一些地方却一直在反追国外淘汰的东西。今后,我们要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保全自己的历史特点,自觉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2012年夏天,圣彼得堡时间7月1日下午6点22分,在斯莫尔尼宫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化石类世界遗产在中国遗产领域的空白。

从2004年启动,经过8年长跑,在滇中玉溪的土地上,终于有了一张响亮名片——世界自然遗产地。

1984年7月1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教授在帽天山北坡幸运的一锤,发现了保存软体而又奇特的纳罗虫化石,从而打开了5.3亿年前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神秘面纱。澄江化石地的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颁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和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

基舍尔·拉奥认为,澄江化石群不仅属于玉溪澄江,它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三江并流是云南境内最大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这里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三江并流”申遗用时5年。申遗成功后,媒体报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到云南省工商局商标处以“三江并流”为商标申请注册的企业就达8类上百个品种,旅行陪伴、旅行陪同等新兴行业也“应运而生”。

申遗,不仅促进了遗产地的保护,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提升云南世界遗产国际影响力

世界遗产作为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活动的增加,给遗产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物质生活的提升。同时,也为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

今年初,在政协云南省第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针对云南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能力与需求的矛盾、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建议设立“云南世界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由省财政每年划拨补充,以利我省世界遗产的保护。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文冰表示,通过此次具有国际影响的研讨会,可以学习到国内外好的经验和方法,云南将努力寻找适合实际的遗产保护与社区和谐发展的模式与方向,提高云南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提升云南世界遗产国际影响力。

澄江化石群现状如何?玉溪又该怎样保护和开发利用?”在研讨会期间,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先光教授谈了自己的观点。

澄江化石群作为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它所蕴藏的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科考价值,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侯先光教授说,澄江化石群是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种类最丰富的化石,目前在此发现的化石达40多个门类200多个属种,且绝大部分是新发现的。31年来,每年从中至少都有一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发现。

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制于相关知识科普力度和科研投入的不足,澄江化石群的保护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困境。“即便有专业人才,也鲜有能坚持长期留下来搞科研的。”侯先光教授表示,除此之外,该领域行政人才的匮乏也不容忽视。对此,侯先光教授呼吁应加大投入,引进地质、古生物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民众对澄江化石的再认识。

此前曾参加“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研究论证和分析审查会的玉溪市委书记罗应光表示,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澄江将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切实履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的庄严承诺,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做法,从政策措施、宣传教育、科研展示、合作交流等方面强化保护管理,努力让澄江化石地这个全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大放异彩、造福于民。

玉溪市副市长杨洋告诉记者,1992年,澄江化石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1997年,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省政府颁布了《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规定》,组建了管委会和管理所;2001年,帽天山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地质公园。玉溪将不断建立健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制度,完善保护措施和监测设施,严格保护遗产地的资源、生态和环境,充分发挥澄江化石地的科学魅力,做好澄江化石的展示研究。

链接

世界遗产公约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及国际保护措施等。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批。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加保护。

截至2015年9月,全球已有191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031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802项、自然遗产197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32项。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二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发展公报(1985—2015)》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世界遗产48项,总数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意大利,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我国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年来已成为全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增长最多的国家。中国48项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30项、自然遗产10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4项。其中,自然遗产、双遗产的数量分别位列世界第二、第一,两项合计占全世界同类遗产总数的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