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寻甸:建好党支部,海拔再高也致富
山中九月,海拔2500米高的寻甸县先锋镇大竹箐村已然一片雾茫茫。隐约可见一辆接一辆满载蔬菜的卡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
“每天大约有80辆车拉着生菜或苕菜出村,每车装3吨菜,可以卖到8000元钱。我们村的菜运往昆明或省外,有些还会作为飞机上的专用菜。”正在菜地里翻着菜叶查看病虫害情况的农户杨青义自豪地说。在他身后,数千亩鲜绿的蔬菜笼罩在雾色蒙蒙中。
杨青义今年40岁,衣着朴实,尘土沾身,与村民给他起的外号“小卫星”似乎有点不相配。杨青义说自己一直在摸索着“如何在土地上打滚”,并娓娓道来创富之路。
前几年,杨青义与同村所有的庄稼人一样,困于高山之高,偏村之偏,在山坡上种种土豆、包谷和荞麦,年收入5000元,过着自给自足的山里人生活。2008年,杨青义找到2名村干部结为合伙人,“斗胆”引进临县的嵩明伟诚蔬菜公司,开始尝试成片种植高山蔬菜,走上订单农业之路。自从有了订单农业,他们不再担心山高路远,蔬菜卖不出村。以前的高海拔山地劣势反过来变成了优势,高山上长出来的蔬菜无毒害无农药,鲜、脆、绿。杨青义第一年种了20亩,收入6万;第二年40亩,收入18万……大竹箐村的蔬菜就这样源源不断运往山外。前年,杨青义又成为本村第一个种植高山玛咖的人,种了40亩玛咖,毛收入81.6万元。由于杨青义善于摸索,胆大心细,在今年4月份的村委换届中,被当地村民推选为村民小组长。至今年8月底,他种的蔬菜已收完120吨,毛收入36万,接下来在收完蔬菜的地里,他将复种上玛咖,预计今年将有100万的收入。敢闯敢干富了自己不说,杨青义还带领同村的村民一起种菜。当问起为什么叫杨青义“小卫星”时,村民说:“村里的人都觉得杨青义有辐射力,像卫星一样发光发热,带动大家。”
说起致富的心经,“光亲近土地也是不行的,”杨青义坦言:“2008年那一次,如果没有村党组织支持,我们也没有胆量引进蔬菜公司。”那个时候,农户单打独斗胆子小、放不开手脚,一旦找到组织,就有了勇气和力量。引进蔬菜公司后,分散而居的党员村民们总要定期碰碰头,商量一下全村蔬菜的大事。在几年的光阴中,大竹箐村以杨青义为首的一些农户率先富起来了。
面对亟需脱贫的贫困户,杨青义急,当地政府也急。今年3月,先锋镇派出一名干部赵开存到村任职第一书记。除了赵开存,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派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秦溱义到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两个人拍手即合,卷起裤管就干,4月动员全村212户农户都种上了蔬菜,平均每家18亩,其中培育4户种植大户,种植面积均超过100亩。除了蔬菜,还引进花卉和重楼。自蔬菜上市至今,全村已卖出约200吨。5月,发起成立了寻甸常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10万,吸纳本村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社员,带动相对富裕的农户一起走上集体经济之路。贫困户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6月,花6万元建起了合作社的办公楼。合作社成立后,又着眼市场,至8月,他们在昆明注册了“云常态露天蔬菜”的商标,打出露天的品牌。10月份之后,将启动农村电商项目,网上卖菜。届时在互联网输入“大竹箐村露天蔬菜”,便可轻松购买均价每公斤1.3元的生菜和每公斤0.4元的苕菜。另外,大竹箐村还把申报“绿色产品基地”纳入第四季度工作计划。
一路走来,大竹箐村党支部扩宽了农户的致富路。除了大竹箐村,在高寒山区寻甸县,海拔再高,路再远,都找得到党组织的影子。 要么养殖牛羊,要么种植三七,要么种稻养鱼,每一个村党支部都在迈向“一支部一产业”的集体经济之路。“一个村的发展总是离不开一个好的党支部。”寻甸县委书记何健升说,“农户在哪里,我们的党支部就会建到哪里。”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