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勐海:精心谋划决胜精准脱贫
盛夏的勐海,生机盎然。
位居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大山皱褶之中的勐宋乡曼吕村几个拉祜族贫困山寨,通过3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彻底改变了闭塞、贫困落后的面貌,过去低矮破烂的石棉瓦房、茅草房,被一栋栋崭新的蓝色瓦屋面小楼阁取代;村内外狭窄坑坎的便道,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过去“怕生”的拉祜族山民露出了幸福和自信的笑容……
地处中缅边境的勐海县,是个集边境、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边疆县,截至2015年底,全县仍有两个贫困乡18个贫困行政村63个贫困自然村15264名贫困人口,被列为2016年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的12个县之一。县委、县政府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全年的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精心谋划,精准施策,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脱贫攻坚资金37.12亿元,全力实施“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经过3年努力,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74%降至2017年的0.97%。
产业扶到户,激活“造血”增能力
“贫困人口致贫的最根本原因是自我发展能力弱,只有下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以产业扶贫激发贫困村寨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确保脱贫效果的持续性,夯实长期能致富的基础。”县委书记洪国正话语坚定。
勐海县委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走“培植产业、增强能力”的开发式扶贫路径,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培育产业为抓手,长短结合,拔穷根、筑根基、利长远。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产业项目帮扶到户,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扶持发展茶、甘蔗等传统特色种养业。2017年带动5791户23266人建档立卡户种植茶叶6.8万亩,户均收入9184.14元,人均收入2285.97元;2701户11258人建档立卡户种植甘蔗2.71万亩,户均收入26448.74元,人均收入6345.54元,已逐步形成高产、高标准、机械化的发展态势,实现了短期迅速增收,中长期产业稳步发展。
该县把“百企帮百村”作为精准扶贫的引擎,依托资源和茶、粮、糖等传统特色产业优势,动员了勐海茶厂、陈升茶业、雨林古茶坊等龙头茶企和勐阿、景真两大糖厂等26家工商企业及合作社,以帮扶贫困户为己任,积极投入结对帮扶攻坚战。茶企搭建产业扶贫平台,畅通了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保障了经济收入稳步增加,还促进了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雨林古茶坊茶业设立专门的扶贫办,2017年与农户合作的122座茶坊在布朗山乡、勐龙镇、格朗和乡、勐宋乡等5个乡镇收购茶鲜叶,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收购茶农的茶叶,为茶农搭建了茶叶鲜叶销售的平台。该公司投资500万元在曼吕村的红茶厂于2017年6月建成投产后,每年投入收茶资金为800万至1000万元,收购茶农的夏、秋茶鲜叶加工红茶,可基本解决当地茶农3季的茶叶鲜叶销售问题。收购茶叶涵盖了15个村民小组农户,其中涉及贫困户385户1534人,使茶农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勐宋乡牵住产业精准扶贫的“牛鼻子”,因地、因村制宜,增收项目扶到户,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87万元,由雨林古茶坊、陈升等知名茶企业通过“百企帮百村”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帮扶那卡、南本等拉祜族山寨发展生态茶园3632亩,增强了茶产业发展的后劲。引进中科瑞农业开发公司,分别与蚌冈、曼吕和大安村两委合作,以“公司+党支部+贫困户+基地”模式开发特色水果,公司为农民提供种苗、种植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保护价收购产品,三年间种植1500多亩红桃、300亩樱桃和100亩葡萄项目,现在大部已投产,初见成效。
搬迁住新楼,开启致富新生活
“能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小楼房,这是前些年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勐宋乡曼吕村南温拉祜族山寨村民娜拉指着自家干栏式蓝顶小楼房兴奋地说。站在山坡上放眼环看,一栋栋清一色蓝瓦屋面的干栏式新楼房在半山腰拔地而起,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崭新的拉祜山寨格外美丽。
娜拉家有5口人,原来住的是70余平方米低矮灰暗的泥巴墙石棉瓦房。她家的新楼房面积为120平方米,花了17万多元,其中政府补贴6万元,向银行贷了6万元政府贴息贷款,自家积累的5万元。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添置了数字电视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三轮车等机具。“住上了新楼房,解决了我们最大的困难,现在可以安安心心的管好茶园,多挣些钱,一年一点的把贷款还清,供两个娃娃好好上学”。娜拉的这番话,代表了当地许多拉祜族农民的心声。
据曼吕村工作队队长、来自州财政局的干部童亚昌介绍,曼吕是全镇最偏僻、最贫困的行政村,16个村小组中有8个拉祜族村,是全县扶贫搬迁和安全稳固住房建房最多、最集中的行政村。通过扶贫、住建、施工单位、工作队和群众一年的艰辛努力,目前,绝大多数贫困户群众已搬进了新房,开启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该县全力实施安全稳固住房脱贫工程“建乐土”,按照挪穷窝、拔穷根、能致富的目标要求,把易地搬迁建设与宜居村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突出民族特色和适居性、实用性,统一规划、统一施工,使2089户退出了安全住房困难户行列。
倾情带帮促,“直过民族”迈大步
在该县边境一线和偏远山区,生活着拉祜、布朗、佤、景颇4个“直过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差,贫困程度深,是全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在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群众掉队!”这是勐海县委、县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务求必胜的实干行动。该县把实现“直过民族”脱贫作为打赢精准脱贫“摘帽”攻坚战的主战场,按照“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制定了从乡到村的精准脱贫行动计划和时间表,把脱贫人口细化落实到户到人,建立精准退出机制,绘制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责任、进出动态两张图,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倾力推进,逐户实现精准脱贫。
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勐海县集中力量投入两亿多元,重点实施“直过民族”贫困村寨的通路、通电、饮水、文化场地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安稳住房建设项目71个。通过整治环境卫生,改变村容村貌,使农村特别是“直过民族”聚居村组的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发生了明显改观,让“直过民族”群众逐步摒弃陈规陋习,幸福指数逐年提高,对脱贫攻坚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按照“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帮扶思路,对“直过民族”贫困人口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帮扶,用“带着干、帮着干、促着干”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逐步致富。布朗山乡曼邦三队是个极度贫困的拉祜族村寨,全寨17户58人,全是文盲,思想封闭,技能低下,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两年前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000元左右,全部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县里挑选4名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干部驻寨,采取 “统一组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合作化的超常之举,驻村干部白天带着村民整田种水稻,种植茶叶、药材;晚上办扫盲夜校,学汉语教中文,请农科人员到田间传授农业技能,一点点地帮助群众转变观念。还多次组织村民到山外较发达的少数民族村寨学习观摩,参加州、县的节庆文化活动,使村民开眼界、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两年多的扎实帮扶,人均有了1.6亩口粮田、4亩经济作物,户均养殖大牲畜3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经过近3年时间的努力,曼邦三队17户村民全部达到退出贫困指标。终于使这个“说不听、带不动、拉不走”的特困村寨悄然发生变化,孕育出新希望。(戴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