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产业扶贫铺就致富路

11.05.2015  13:52

盖养殖场时缺几万块钱,争取到产业扶贫项目资金贷款解了燃眉之急。”云南宾川县钟英乡钟英村村民程晓飞兴奋地说道。去年,养殖场出栏羊150只、牛5头,靠经营养殖场,程晓飞一家纯收入达15万元。憧憬未来,程晓飞觉得一家人的小康梦已经不再遥远。

在宾川县,产业扶贫圆的不仅是程晓飞一家的脱贫梦。拉乌乡党委书记张韬介绍,“拉乌把发展核桃、林下中药材种植等,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全乡已种植核桃15万亩,年产量3000多吨,加上林下中药材种植的收益,产值破亿元。核桃、中药材等产业不仅成为拉乌乡群众的‘绿色银行’,更护住了青山绿水。

从宾川看全省,省扶贫办产业处负责人说,“帮助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摆脱贫困,是我省加快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在贫困地区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一项项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落地“开花”,带动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更多资金投向为贫困群众“造血

扶贫不但要为贫困地区‘输血’,更要让贫困地区能‘造血’。”谈起产业扶贫,宾川县扶贫办负责人感触尤深。“只有加快推进产业扶贫,才能让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这已成为各级扶贫工作者的共识。

近年来我省针对产业扶贫的帮扶力度持续加码。“十二五”以来,以财政参与扶贫、信贷资金扶持、互助资金试点3种形式为依托,全省产业扶贫资金逐年增加,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06年我省投入产业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10万元,2007年投入7198万元, 2013年投入达到4.86亿元。8年间增长十余倍,力度空前,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全省投入9.24亿元财政扶贫补助资金,实施1170件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39.87亿元,项目涉及全省123个县的3881个贫困村委会,带动54.2万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2.8万户,实现户均增收2552元。

互助资金试点全面铺开。“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投入2.337亿元,在106个县继续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建立贫困村互助社发展增收产业。项目共覆盖农户99067户,其中贫困户48684户。累计入社农户49065户,其中贫困户34505户。项目的实施,带动社员户均增收1400元左右,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

信贷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发放扶贫项目贴息贷款69亿元,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开发项目572项;累计发放扶贫到户贷款(以下简称到户贷款)162亿元,扶持贫困农户近125万户,覆盖全省124个县1076个乡镇7378个村。

随着财政、互助资金、信贷等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得到扶持,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为脱贫致富打下良好基础。

做大产业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省扶贫办项目处副处长杨鹤松告诉记者,从调研的结果看,产业项目对于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非常大。

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扶贫产业模式,我省着力在提高生产者与市场的关联度上做文章,从战略制定、要素提升、健全机制等方面进行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在战略上制定产业化扶贫的目标和规划,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

针对全省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坝区等不同海拔、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社会发育程度和扶贫开发的特点,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林则林,宜茶则茶,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蔗则蔗。

立足优势,以项目为依托,产业扶贫铺架的致富路在全省各地不断延伸。会泽县待补镇引进有实力的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花卉产业种植,通过建立1000亩百合花卉种植基地,带动该镇1758户发展花卉种植,“美丽产业”成为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宾川县总投资15623.43万元的平川镇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完成后,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双柏县大麦地乡把产业项目和整乡推进相结合,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农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

随着产业扶贫项目的推进,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茶叶、核桃、生猪、肉牛、奶水牛等在内的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扶强扶壮了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发展了一批集体经济。得益于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不少贫困群众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愈加坚实。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