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各州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工作纪实
春城奔涌双拥潮 深度融合谱新篇——昆明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昆明市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中心枢纽,因其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形成了驻军多、兵种全的格局,具有民拥军、军爱民的优良传统,先后6次荣获“全国模范城”,8次荣获“云南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近年来,昆明市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市双拥工作基础更加扎实,特色更加鲜明,重点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显著,各项创建成果得到了较好的巩固与发展。
一、党政军领导高位推进,建章立制促落实。全市成立了由44个部门参加的昆明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历任市委书记都亲自担任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一名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和昆明警备区政委担任副组长。全市12个县(区)、5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园区、大中型企业、非公经济组织、新的社会组织共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423个,明确了专职副主任、专职工作人员。定期召开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军会、军地联席会,协调解决支持部队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单设双拥办公室,实现人员、经费、车辆、办公场所“四落实”,落实军地合署办公制度。
二、军地同奏主旋律,双拥宣传一盘棋。军地始终把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把每年的“春节”、“八一”、“十一”定为军事日和国防双拥宣传教育日,9月定为国防教育月。四年来,先后制作播出了《昆明市双拥模范城巡礼》《春城双拥铸丰碑》等大型双拥专题片。《子弟兵•老百姓》栏目共制作播出《垂直极限》《森林扑火》《抗旱救灾》等双拥节目200多期。召开双拥座谈会、军地联谊会和双拥文艺晚会300多场次,开展国防知识竞赛20多场次,举办双拥书画、图片展40多场次,开展传统英模报告会30多场次。
三、办实事解难题,拥军优属同奏连心曲。市委市政府发扬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坚持抓经济不忘国防,统筹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四年来共投入经费8亿多元,解决部队军事训练、后勤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设集国防建设、军事训练、培训学习为一体的民兵综合训练基地。投入经费300多万元,接待外出驻训演习部队11万余人,为部队提供了优质的食宿保障。优先安排部队建设用地,为部队划拨营房建设用地2850亩。积极开展“五项”拥军活动,组织开展送温暖、送幸福、送健康、送文艺、送电影等“五送”活动及法律进军营活动;举办各种军地青年联谊活动,帮助大龄官兵解决婚恋难问题;深入实施窗口拥军,在医院、机场、车站(地铁)、高速公路收费站、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明显标识,全面实现军人优先、军人免费、军车免费等;开设120多公里的部队公交专线车,解决了官兵出行难问题;在5所大学建立人材和智力拥军基地,培养各类军事技术人才5300多人,选派一批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民兵预备役专业技术人员,促进了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全市退役士兵、军转干部安置量占全省37%、72%以上,面对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压力,安置工作年年实现4个100%。四年来,安置军转干部1215人,安置退役士兵7125人,安置伤残军人14人,军休干部595人,无军籍职工802人,解决军转干部随转家属37人,解决随军家属调动安置就业257人,解决军队干部子女入学入托1005人。
四、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驻昆部队以支持地方经建设为已任,积极投身新昆明建设,奋力参加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四年来,共出动兵力20多万人次,车辆16000多台次,投入经费2600多万元,完成抢险救灾和城市建设任务;在全市适林区域建造“国防林”“双拥林”万余亩,种植各种苗木300多万株,参加入滇活动整治,清理垃圾3000多吨;开展爱心助学活动,捐资300多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学生2300人次;建立扶贫和新农村建设挂钩点158个,投入资金200万元,援建经济贫困地区小学14所,资助在校贫困学生2000余人;深入村(居)委会义务为群众看病就诊7万人次,援建乡村卫生所13个;积极配合我市开展“四创两争”活动,拆除临街建筑万余平方米,支持城市绿化美化建设。(昆明市双拥办)
深度融合谱写双拥新篇章——玉溪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滇中玉溪,山川秀美,土地富饶,这里曾哺育了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留下了滇中儿女为中国革命艰苦奋斗的光辉足迹,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近年来,玉溪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全面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实现了经济社会与国防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高站位推动常态化,双拥共建机制巩固深化。市县区党委书记担任双拥领导小组组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双拥,亲力亲为抓落实,市县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党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军政座谈会、命名表彰活动等形成常态化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市县区双拥办公室机构、人员编制、经费落实,市级每年财政安排双拥经费和慰问经费达540多万元;各县区达30多万元。在开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活动中,3次召开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动员部署和工作推进会,3次组织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创建责任落到实处。2014年2月市委、市政府、玉溪军分区开展了玉溪市第五届双拥模范城(县)命名表彰活动,命名表彰了一批市级双拥模范城(县)、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
二、主旋律引领新风尚,国防双拥教育深入普及。唱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主旋律,车站、医院有军人优先窗口,高速公路收费站有“军车免费”牌,主要公路、街道有永久性双拥宣传牌,开设“玉溪国防”官方微信平台,双拥宣传报道1826篇,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和国防教育报告会729场(次),组织1.5万人次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军事日”活动,军训学生35.2万人次。各级政府和企业投资7300余万元修缮烈士纪念园、玉溪军史馆、国防兵器园等,打造广大军民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的“红色”基地。“双拥在基层”深入开展,军民联欢会和双拥书画摄影作品展、援建军营图书室、文艺演出进军营等活动成为常态化。2015年开展了驻玉部队情系国防好家庭、好军嫂评选表彰活动,营造了关注国防、拥军优属的良好氛围。
三、高投入适应新需求,拥军优属建设成效显著。投入经费5亿多元,推进驻玉部队营区迁建改建、救援装备补充更新、国防道路疏通维修等项目建设。投入资金2.2亿元支持武警玉溪支队迁建工程建设,帮助其修建指挥中心、卫生队、反恐训练中心综合楼等。妥善解决好部队后顾之忧,共接收军转干部105名,离退休干部人员45人,100%落实了安置政策;接受安置实行“双考”后,符合条件的100%安排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举办专场招聘会为1654名退役士兵实现就业;为自谋职业、自主就业退役士兵2822人发放一次性补助金2778万元,兑现率实现100%;为2698人退役士兵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占退役士兵总数的84.7%;解决了80多人随军家属的工作和370多名军人子女的入托入学。落实优抚政策,广大优抚对象倍感党和政府的温暖,为17587名重点优抚对象足额发放定期抚恤和生活补助金 2.3亿元;投入2319万元资金,健全完善了新型优抚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了优抚对象住房优待办法,通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村危房改造等形式解决住房困难。
四、多渠道拓展新职能,拥政爱民工作创新突破。驻玉部队官兵始终视驻地为故乡,主动融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大力支援地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扶贫帮困、助学兴教、抢险救灾。参与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百余次,出动兵力两万余人次,转移受灾群众6000余人,投入经费960万元,抢救人民群众财产价值9033万元,向灾区捐赠125万元、衣被万余件套。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工作,对口帮扶1至2个贫困村,先后与211个贫困村、160余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援建重点扶贫工程54项,“1+1”结对救助困难学生252名,免费为群众看病体检2000余人,受到了驻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积极与地方共同建立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组建军警民联防分队,常态化开展联巡、联防、联治活动,主动参与平安建设。(玉溪市双拥办)
军地携手 军民融合 共创辉煌——临沧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世居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彝、景颇等23个少数民族,其中佤族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也是云南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世界佤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着眼“标准更高、特色更优、品牌更亮”,坚持把双拥工作融入民族团结和边疆繁荣工作,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始终把双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党委议军会议、军地联席会、双拥责任、挂钩联系、走访慰问等制度,做到“五纳入”“六共同”;设有双拥标志牌15块29面,宣传牌46块92面,服务窗口设立军人优先(惠)标识;宣传做到电视有栏目、报纸有专栏、电台有声音、杂志有专刊、网络有窗口、手机有信息、街道有宣传的“七个有”。
二、拥军优属,用心用情。四年来,先后筹资4200余万元,划拨营房和训练用地200多亩、农副生产用地1000余亩,全力支持驻玉部队建设。安置退役军人1666人,安置率100%,兑现自谋职业补助2250万元、自主就业补助1430万元,完成职业教育技能培训1778人,安置工作连续12年单项考核位于全省前列;安置军转干部12名、自主择业干部54名,办理随迁随调家属5名,连续17年率先完成军转安置任务。每年划出5%的专项名额,定向招录随军家属,共127名军人家属走上工作岗位,被《解放军报》称为“临沧样本”,优先安排军人子女入托入学163人。坚持“八县(区)挂钩八连”,节日走访驻军和军烈属,组织开展“服务进军营”等活动,共组织慰问团300余个,慰问530余场次,解决困难200余件,发放慰问金700余万元,慰问品1.5万件。
三、拥政爱民,情真意切。驻临部队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成立了18支应急抢险队,出动官兵5万余人次,机械7千余台次,转移安置群众2.2万余人次,挽回损失3亿多元。在“10•7”和“3•01”地震抢险救灾中,出动官兵1万余人次,安置灾民10万余人次,救治伤病员2000余人次,排危除险2500多处,挽回损失5000多万元。积极参加“精准扶贫”“青山绿水”“佤山幸福”等工程,坚持“连帮村、排帮组、班帮户”结对扶贫、捐资助学、义诊义医等活动,捐赠帮困资金780万元、助学资金210万元,减免医疗费90余万元,帮建活动室20余个、致富示范点51个,带动2万余名群众脱贫致富。
四、军民齐心,维稳固边。“2•09”事件以来,边境地区迅速构建起“党政军警民联合管控、互补管控、打防控一体”的工作格局,各党支部党员和500余名民兵投身边境维稳,做到“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基层干部就是一个标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群众就是一名哨兵”。共启用避难边民临时安置点16个,安置缅籍边民3万多人次,沿边村寨群众无条件接纳缅籍边民7万多人次,发放棉被14300床、帐篷1903顶、大米866吨。驻临部队开展 “爱民安民、助劳护劳”活动,出动官兵9000余人次,抢收甘蔗、橡胶等5000余吨;调派19个流动查缉单元,加强边境巡、堵、查、截工作,查获枪支1000余支、子弹20余万发,破获毒品案787件,缴获毒品2.96吨。“2•09”事件的处突维稳固边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五、双拥共建,硕果累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全市所有乡(镇)武装部长进入同级党委班子兼任副乡(镇)长,建成“青年民兵之家”245个、双拥对子286个,建立军警民联训机制,坚持推行“军官”当“村官”制度。市级连续两届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级和5个县(区)屡获全省双拥模范(先进)城(县)殊荣;77329部队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扎西健楚和王永军先后被列为全军维护民族团结和献身强军实践典型;临沧公安边防支队和清水河边防检查站被公安部记“集体二等功”; 77231部队多次受上级表彰;八县(区)人武部均被省军区评为“人武部全面建设达标”单位等。(临沧市双拥办)
洱海琴奏鱼水情 苍山画绘融合路——大理市申报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位于云南省滇西中部的大理市,美丽而富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曾连续五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次蝉联“云南省双拥模范城”。近年来,大理市紧扣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一重点,以全力支持部队改革为抓手,突出特色,健全制度,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良好的双拥氛围,军民和谐共荣,军地融合发展。
一、高度重视强领导,精心组织促落实。市委市政府结合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要求和特点,以推动经济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形成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有关单位和驻军首长任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军齐抓共建、横向连军地、纵向到基层的双拥工作网络。对双拥工作进行目标责任管理,与责任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将慰问部队和优抚对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配齐双拥办人员和设备,实施军地合署办公,全面抓好双拥工作的落实。
二、注重谋划善宣传,多措并举人人晓。注重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广泛开展专题展览、文艺联欢、演讲比赛、摄影大赛、走访慰问、过军事日等活动,多渠道提高人民群众对国防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子弟兵的关爱。全市机关工作人员、学生、民兵的国防教育率达100%;设置双拥公益广告宣传牌387块,约860平方米;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进行群众性国防教育;各部队以学生军训为平台,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国防、双拥和传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融合发展两手抓,军助民来民拥军。切实树立地方支持部队责无旁贷、保障部队理所应当,部队支持地方促发展、服务人民谋福利的思想。交通设施、通信联络、电视网络、饮水供电、空余房地产清理等全面满足部队的需要。驻军把大理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积极开展保护苍山洱海、“三清洁”、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巡回义诊等活动,全力助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军地、军民和谐,没有任何纠纷和遗留问题。
四、改革创新重落实,保障到位见成效。四年来,大理市解决随军家属110人,安置退役士兵998人,发放自主就业金和自谋职业金3588万元;通过非领导职务的方式解决了369名军转干部的职级待遇问题;接收安置无军籍职工14人。对168名退役士兵进行计算机免费培训,组织88名退役士兵参加驾驶培训。优抚对象的优待面、兑现率均为100%;对4722人次重点优抚对象进行免费健康体检;投入460多万元新建大理市烈士陵园。实行景点景区、公交车军人免费和军人子女就近就便入学入托制度。设立了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涉军法律服务热线,全力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无公害“拥军蔬菜基地”,每年为部队配送优质蔬菜;创建了驻军生活服务中心,每年为驻军节约经费近80多万元。四年来,市委、市政府筹资1200万元支持市人武部训练基地建设;筹资600多万元完成了下关军供站改扩建工程;筹资100万元对77228部队训练场进行改建;筹资100万元支持大理军分区武器装备库建设;筹资10万元支持77263部队战备库室建设;出资15万元为驻军部队赠送16副篮球架。每逢春节、“八一”,都要到驻军部队和优抚对象家中进行走访、慰问,春节和老兵退伍时还为每一名官兵和退伍老兵赠送慰问品,四年共支出慰问金和慰问品价值1300余万元。
五、情注苍洱爱人民 ,金花故里作奉献。驻军部队广泛开展拥政爱民工作,近年来共完成扑灭森林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80多次,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损失1150多万元。向地震灾区捐款330多万元,向扶贫援建点捐款80余万元,义务植树3万余亩,清理洱海入湖河道700余公里,义务献血72000毫升,筹资6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63人次,慰问军烈属、贫困村民和“五保户”1000多户。 (大理市双拥办)
双拥花开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香格里拉市地处滇、川、藏大三角交汇地带,生活着藏、纳西、汉、傈僳等9个世居民族,有着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噶丹•松赞林寺,形成了多宗教共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香格里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指示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始终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军地积极推进“双六互动计划”,广泛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用汗水浇灌出耀眼的具有藏区特色的双拥之花,促进了藏区社会和谐发展。
一、高位推进,建立完善双拥工作机制。香格里拉市委、市政府和驻香部队始终把双拥工作放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实行地方“一把手”和部队主官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双拥工作责任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香格里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评,组建市、乡、村、社“四位一体”、上下贯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双拥”工作组织网络体系;实行军地联席会议、重大节日走访慰问、现场办公等制度,共商双拥大计,共谋军地发展。今年又结合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际,先后出台了《香格里拉县优抚医疗保障暂行办法》《香格里拉市争创双拥模范城(县)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香格里拉县军民融合式发展规划方案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为加强军民共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推进了双拥工作创新发展。
二、共融共建,打造平安和谐“示范藏区”。香格里拉市委、市政府和驻香部队紧贴军民融合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使命,在藏乡村寨广泛开展以“同心向党、同谋发展、同树新风、同创平安”“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和谐”“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创促发展”等共融共建活动。迪庆军分区独立营共建的香格里拉建塘镇金龙社区被云南省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武警8750部队与松赞林寺开展警寺共建,建立互访机制的做法得到军委领导的批示和充分肯定;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印发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藏区社会发展历史及农牧业实用技术等宣传手册,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通过实施民生问题联解、安全稳定联防、突出治安问题联治、矛盾纠纷联调等“七个联动工程”,整合党政军警民力量,共筑藏区安全屏障,涌现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干部”龚曲此里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三、互办实事,双拥创建活动成效明显。香格里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记在心里、抓在手中、扛在肩上,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积极协助部队完成教育训练、战备执勤、科研试验等任务,大力支持信息化建设,主动为部队解难帮困,尽可能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倾斜,维修维护滇藏公路、部队进出口道路,解决部队粮油水电燃料补贴,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建立“普惠加优待”的优抚保障模式,修订完善了《拥军优属办法》《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关于调整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性的政策措施,在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干部子女优先就近入学、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和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政府补助金、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兑现等方面均实现百分之百兑现。
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四年来,驻香部队先后出动兵力10万余人次,出动车辆近7000余台次,圆满完成了“8•31”地震、“1•1+1”火灾、“7•15”泥石流等各类抢险救灾及赛马节安保等任务200余次,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藏区社会和谐稳定,树立了“金珠玛米”良好形象。积极参与“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重点协助地方河道的综合治理,军地携手打造万亩“国防林”建设;组织千余名官兵与驻地群众共建共护“文明滇藏线”,有力确保了滇藏线畅通;深入藏家村寨、学校、寺庙等重要目标场所,开展走访慰问、医疗巡诊、“1+1”捐资助学活动,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赞歌。 (香格里拉市双拥办)
“兵城”传颂双拥曲——蒙自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历代为屯兵重镇,堪称“中国兵城”,是一片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的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蒙自市委、市政府和驻蒙部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以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为抓手,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工作,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双拥发展新路子,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下了连续两届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的佳绩。
一、创新思路强组织。“为国防事业动真情、办实事,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责无旁贷”。今年1月议军会议,市委书记马文亮强调。蒙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和驻蒙部队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在各村委会、社区、学校、中小企业和驻蒙部队建立双拥工作组织机构,构建党政军齐抓共建、横向连军地、纵向到基层的双拥工作网络,形成党政主导、社会支持、军地联动、谋求双赢的双拥工作新格局,在边陲大地上奏响了一曲和谐共荣的鱼水赞歌。年初以来,军地对照《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云南省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和军地互办实事的“双六互动计划”,制定下发《蒙自市全面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和《蒙自市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实施方案》,与各责任单位签订双拥工作责任书,有效推动了双拥工作在兵城蒙自创新发展。
二、丰富载体勤宣传。走在蒙自街头,随处可见有关双拥的标语。在金融、卫生、车站、商场、旅游景点、景区、收费站等窗口,“军人优先”“军车免费”的字牌显眼醒目。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成为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必学内容,成为年度考核的必报材料,成为各级干部培训班的必训课目,成为全市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历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将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纳入党校、中小学校必修课,纳入机关、社区的日常教育,在各成员单位开辟双拥宣传阵地,及时播发和刊载双拥工作经验做法。
三、聚焦强军筑国防。“再紧不能紧国防,再苦不能苦战士”。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大力开展智力拥军、财政拥军、教育拥军、科技拥军和文化拥军活动,尽可能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倾斜,帮助部队解决教育、训练、战备、科研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近年来,全市共筹资2500余万元,帮助驻蒙部队解决营房改建、进出口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图书进军营活动数百余次,军地携手开展“青年联谊活动”10余次,40余对男女青年喜结良缘,市“四套班子”先后赴西藏、香格里拉等地走访慰问驻训部队10余次。
四、情洒边疆作奉献。2012年,蒙自遭遇百年不遇旱灾,驻蒙官兵昼夜奋战抗旱一线,为群众送水3.2万吨,捐资120余万元,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历年来,驻蒙部队官兵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军队宗旨,在完成抗旱救灾、森林防火、城区维稳防控等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突击队与生力军的作用,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四年来,驻蒙部队先后出动官兵9万余人次,车辆1万余台次,参加抢险救灾450余起,扑灭山火30余起,帮助数百户群众脱贫致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890余起,捐款200余万元。(蒙自市双拥办)
和谐彝州双拥情——楚雄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滇中腹地楚雄市,历来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近年来,楚雄市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为目标,按照“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的双拥工作思路,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中通力协作,在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并肩作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携手共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的双拥赞歌。1992年以来,连续4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7次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
一、强化组织机制建设,双拥工作全面保障。适时调整充实市、乡两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市有196个双拥工作机构,军警民共建单位发展到148个。州委常委、市委书记担任双拥领导小组组长,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党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研究部署双拥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市双拥办人员编制、办公地点、经费落实,实行军地合署办公;先后修改完善《楚雄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实施意见》《各类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补助办法》等14项地方性政策、规定;把双拥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实行重大活动经费据实核拨追加制度。投入双拥经费8250万元,保障了全市双拥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开展。
二、开展国防双拥宣传,军民融合氛围良好。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依托7个烈士陵园和西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六五”普法,推进双拥“进机关”“进社区”和“进学校”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双拥、普及《国防法》等法规。定期组织群众、驻军代表、军烈属代表、退转军人代表开展扫墓和烈士公祭活动,将爱国拥军、爱民奉献扎根于军民心间。车站、医院、银行设有军人优先窗口,高速公路收费站有“军车免费牌”,投入资金6万元,在高速公路和主要街道制作永久性户外大型双拥宣传牌2块,开办少年军校2期,1万余名在校学生参加军训。48篇文章被中国双拥、人民网、解放军报等刊物采用。
三、军地携手共筑长城,拥军优属成效显著。投入慰问经费190万元,在春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慰问官兵;投入经费90多万元保障武警楚雄市中队营房、信息化建设和反恐器材购置;投入180多万元帮助市人武部进行武器仓库改造;投入700多万元保障预备役高炮团军乐队器材购置、人员工资发放、武器弹药库维修。利用地方资源免费为驻楚部队培训厨师5名、辅导300余名士兵报考各类院校,为3个驻楚部队提供5万册图书,并定期按部队官兵的需求更致新图书;以政府安排工作、“双考”安置、货币安置和自主就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退役士兵,双考岗位安置和货币安置率实现100%;安置随军家属21人,随调随迁军转干部家属安置率达90%;解决军人子女入托入学135人,全市转业干部安置、驻楚部队军嫂安置率和子女入学优惠、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发放均实现100%落实;建立完善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补助费由乡镇按2%的增长基数给予增补,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兑现率100%。法院、司法局等单位在市武装部成立军人军属维权领导小组,为军人军属维权作咨询服务。
四、军民主动奉献真情,拥政爱民结新硕果。驻楚部队投入抗灾官兵1000余人次,车辆600余台次参与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活动,主动与少数民族结亲,动真情、扶真贫,派出医疗小分队深入乡镇开展“学雷锋爱民义诊”活动,义诊群众4000余人次,送去5万多元的药品。驻楚部队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扎实开展军警民联防活动,维护了驻地社会稳定,营造了新时期军民融合的良好氛围。如:预备役军乐队十年如一日,在桃源湖广场、市民广场和州政务中心广场演奏,已成为楚雄市民族文化与双拥文化互通共融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楚雄市双拥办)
军民深度融合 构建和谐开远——开远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开远市地处滇东南,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滇东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和中心城市,国土面积1950平方公里,总人口33.13万,历来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次荣获“云南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近年来,开远市以创建双拥模范城为抓手,紧跟改革大势,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双拥发展路子,奋力谱写双拥工作新篇章。
一、党委重视,高位推动双拥工作。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军地双方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党政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国防教育内容;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军地双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内容。二是注重高效落实。在确保编制、车辆、经费、制度四落实的同时,坚持书记、市长双拥工作现场办公会制度,形成了全市60个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85个军地基层双拥服务组融合联通的双拥工作网格化运行体系。
二、加强宣传,强化舆论宣传软实力。一是全方位开展宣传。在市区设置永久性双拥宣传牌及军人优先优惠、优抚对象优先、军车免费停放等标志牌,市级新闻媒体开设“双拥开远”“泸江之声”等双拥栏目。二是多样化普及国防教育。四年来,共发放国防教育法规资料4万多份,做国防形势教育报告16场;市崇文小学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优秀少年军校、全国优秀少年军校示范校,2015年作为云南省的唯一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少年军校比赛,荣获小学组团体总成绩一等奖。
三、狠抓落实,双拥工作成绩求突破。开远市以“四个率先”做足拥军优属含金量。即:率先在全省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城乡一体化机制,取消了“三属”定期抚恤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城乡差异,2015年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达10270元,名列全省前茅;率先建立重点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差额由市财政安排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率先实行城乡老龄退役士兵免费乘坐公交车并享受政府高龄补贴政策;率先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落实无军籍退休职工边疆补贴,医疗费用纳入市医疗保障体系。四年来,共接收军队退休干部6人,安置军转干部13人,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28人,无军籍职工33人,解决部队子女入学入托7人,安置退役士兵112人,参加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138人,安置率为100%。
四、深度融合,遍地绽放双拥花。一是建立了包括解放军59中心医院在内的部队医院与乡镇企业卫生院的新型医疗委托管理机制,将军队优质医疗资源向全市广大农村和困难企业延伸覆盖。二是市法院与驻开部队签订军地共建协议,打造和巩固了“司法拥军、军地共赢”的双拥新名片,得到国家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三是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农村民兵应急常驻分队,并逐步扩大到企业。四是充分发挥开远是工业重镇、大中型企业较多的优势,引导企业从士兵退伍安置、军企共建、技能培训等方面大力支持部队建设。小龙潭矿务局支持驻矿武警大队600多万元用于改扩建营房,四年来全市各类企业共为退伍士兵提供岗位128个,组织各类慰问演出22场,培训军地两用人才370人。
四年来,开远市先后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支持驻开部队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共为部队解决粮油水电燃料补贴1267万元。连续举办第四届、第五届“双拥杯”篮球比赛。始终坚持部队到哪里,就把双拥工作做到哪里。先后十余次赴外省走访慰问驻军部队驻训官兵,送去慰问金80万元。(开远市双拥办)
忠诚担当 老山军民同唱双拥赞歌——麻栗坡县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县工作纪实
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路通道,素有“南疆宝地”和“边陲重镇”的美誉,世居着汉、壮、苗、瑶等多个民族。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这里的军民都继承传统,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创新发展,携手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双拥工作的赞歌,先后荣获“云南省双拥模范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组织重落实,广泛宣传促深入。县委、县政府坚持健全完善党政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军地联动的双拥工作大格局,做到“四有”“四到位”“四纳入”,形成了“上下一条线、左右连成片,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双拥领导体系。先后制定出台《麻栗坡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麻栗坡县应征入伍士兵和单位完成征兵任务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广泛教育宣传,发挥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把国防教育、双拥宣传、军民联欢会、“悼英烈、走边关”“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等活动结合融合抓,强化国防意识,树牢“三观”、增强“三个自信”。组织民兵应急分队参加军地联合实兵演习,提高实战能力和处突能力。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国防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了政府、驻军、社会、学校“四位一体”的国防教育,双拥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2012年以来,全县共举办联欢晚会 43场、文艺演出119场,召开军地座谈会100次,组织军事日活动 119次、开展广播电视宣传114篇,发放《国防法》《兵役法》等资料3000册。
二、规范举措显成效,军民融合新发展。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双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逐年提高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2012年,筹措资金900万元,对住房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房屋进行修建。制定出台《麻栗坡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对户籍在本县且享受国家抚恤和生活补助的退役残疾军人、“三属”人员、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等优抚对象给予享受医疗保障待遇。驻军各部队遵守群众纪律,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树立良好形象。积极支援重点军事设施建设,四年来,累计投资十万余元,修筑边境通道18183公里,并完成老山弹石路改柏油路工程25公里。强化爱民固边建设,建立了麻栗坡城区“爱民固边模范街”和天保镇“爱民固边模范种养植(殖)示范基地”。
三、持续共建促融洽,军地团结唱赞歌。县委政府和驻地各族群众的拥军传统始终在延续传承。组织活动经常丰富,县委、人大、政协和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坚持带队深入到部队驻地进行走访慰问。2012年以来,由县人武部挂钩帮建、77318部队投入300余万元的援建杨万乡长田村,现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音舞诗画舞台剧《国旗下的老山》,让“英雄老山圣地”30年后再次享誉全国。关系融洽鱼水情深,四年来,县委、县政府用于开展走访慰问部队的资金286万元;筹措资金3906万元为驻县部队解决军事训练、后勤补给实际困难。驻军部队先后出动官兵 7500人次、车辆 489台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帮助驻地建设;为135所中小学校和贫困学生捐款 28万元,捐赠图书3.2万余册。收复老山作战胜利30周年纪念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万余名参战老兵、烈士家属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参加缅怀英烈祭奠活动,县民政部门开展服务工作,受到高度赞誉。(麻栗坡县双拥办)
秉承红色基因 唱响南疆赞歌——富宁县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县工作纪实
富宁县地处中越两国和滇桂黔3省10县结合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邓小平亲笔批示“富宁县是革命根据地,确有其事,请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在烈火金汤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这里的军民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诗篇;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时代,军地合力创先,用团结和忠诚铸就了一枚枚恢宏耀眼的双拥勋章,谱写了一曲曲双拥赞歌,浇灌的双拥之花开遍了整个富州大地。
一、高位推动,构建双拥工作格局。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每年定期召开议军会和双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军地急事难事,县人大政协每年分别组织开展双拥工作专项检查和视察,积极建言献策;各级各部门均成立拥军优属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拥军工作,形成县、乡(镇)、局(办)、站(所)长、院(校)长、厂(场)和驻军部队首长“七长”出征,党政军民“四方”配合,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工作机制。每年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开展拥军优属系列活动,召开纪念建军座谈会,同商全县发展、振兴边疆、巩固边防大计。2012年来,走访慰问部队30余次,发放慰问金(品)481万元;全力为部队办实事、解难事,每年解决驻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77万元。
二、深度宣传,家喻户晓氛围浓。依托县内烈士陵园、谷拉甘屯红军洞、田蓬狮子山和驻地部队营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全民国防教育日、双拥宣传月和烈士纪念日,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理想信念和纪念联谊等系列活动,在县城、广场和高速公路显眼位置架设双拥工作宣传牌;驻地部队官兵开展“三个不忘”和“三个尊重”教育等活动,派出官兵到地方学校上军事课,组织开展军训和军事竞赛活动。2012年来,举办军训、国防知识竞赛演讲106场(次),英模教育87场(次),讲授爱国主义、国防教育课321场(次),双拥专题宣传160余次,爱国和国防意识、参与双拥自觉主动性极大提升。
三、完善机制,双拥共建促发展。一是落实《富宁县人民政府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细则》等政策,县级配套解决义务兵家庭优待金,优待面达100%,优待标准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二是落实《富宁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发放医疗救助证近7000本。2012年来,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232万元,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两万次5773万元,生活补助1758万元,老复员军人门诊费补助9.8万元。临时困难救助800余人次234万元,医疗救助450人次108万元,危房改造411户506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健康体检3000余人次30余万元。三是贯彻落实《兵役法》和《云南省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全面推行“双考”政策,优先安置退伍士兵75名,自主就业补助247人251.32万元,自谋职业补助14人145.05万元。四是制定《关于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为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政策保障。五是制定《富宁县军人和烈士优抚对象子女入学入托及升学优待实施办法》,城区各学校优先照顾部队子女就读。同时,每年预留部队家属就业安置指标5个以上。目前,随军家属安置23人,调动26人。
四、践行宗旨,展现子弟兵风采。驻富部队官兵视驻地为故乡,着力为驻地群众办实事好事,与32个贫困村镇建立“共建对子”,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清理河道、街道卫生大扫除、义务植树等社会公益活动,在驻地维稳、抢险救援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2012年来,参与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百余次,扑火灭火数十次,应急救援9次,成功处置 “4•12”粗酚泄露、“5•27”蒽油泄漏、“6•7” 粗酚泄漏、“7•14”云桂铁路隧道垮塌,“8•22”“8•28”等突发事件,有效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富宁县双拥办)
军民同心固边防 再谱双拥新篇章——芒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芒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68.23公里,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重要门户。这里自然景色秀丽,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淳朴,堪称“孔雀之乡”“黎明之城”。近年来,芒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巩固边防稳定为核心,全力开展双拥创建活动,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持续发展。1999年以来,芒市连续五届被评为“云南省双拥模范城”,2012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一、组织保障机构健全,创建工作有特色。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35个充实到47个,市双拥办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得到落实。定期召开议军会、双拥专题会和开展领导干部军事日活动。在报纸上开设国防专版,政府网站设立国防专栏,建立国防教育双拥一条街300余米,建成军民共用的“强边路”“富民路”300多公里,投资70万元在机场大道、城区主干道、城区入口处设立永久性双拥宣传牌6块,国防教育广告牌48块,开展双拥宣传活动3000余次,组织演讲比赛10余场,印发双拥宣传手册2万多册。
二、社会拥军正给力,军民鱼水情谊深。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赵淑芬,年逾八旬,常说只要生命存在,拥军就不停。在爱国拥军活动中已投入近70万元,还带出了一个300多人的拥军小组。模范多华勋拥军路上投入资金30多万元,在少数民族群众中树立了标杆作用,2015年陆航某部进驻芒市,他第一时间就带领傣协会拥军小组牵着牛慰问了官兵们。景颇姑娘雷木南从事美容美发也要把资金挤出来用于拥军活动,累计已投入8万多元,被表彰为省级爱国拥军先进个人。芒市珠宝小镇公司招收退伍军人33名,并重点培养,组建了“珠宝小镇拥军小组”,已投入5万多元用于走访慰问部队,2015年全州双拥工作会议上和中山乡、东北里社区一同被表彰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三、牢记宗旨作奉献,危难时刻显身手。驻地部队在维护边防稳定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在抢险救灾、兴边富民、禁毒防艾上打头阵、当尖兵。四年来,先后出动官兵13000余人次、车辆1500余台次,圆满完成“3•10”盈江抗震救灾、“7•21”芒海泥石流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80余次,转移安置群众14000余人,扑灭山火2800余亩,抢收烟叶137亩,消防官兵创下了16年来全州无重特大火灾事故的不朽业绩。启动“情洒边关助学工程”,德宏军分区机关投资51万元援建了风平“八一”中学,77332部队先后与17所中小学校结成共建对子,武警边防官兵与数十个村寨建立扶贫挂钩点,建立6个“禁毒防艾”工作联系点。举办种养殖培训班10余期,培养科技致富骨干1300余名,带动近800余户群众脱贫。
四、情系国防办实事,优抚安置暖人心。市委、市政府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先后出台《芒市拥军优属实施细则》《芒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方案》10余个指导性文件。四年来,财政投入3819.1万元,解决部队装备建设和粮油生活补助。在土地征用、减免税收、简化程序上倾情服务,解决营房、训练用地118亩。军人子女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按当年录取分值10%的标准降低分数录取,在市内可以任选中等职业学校。春节、“八一”投入慰问金210万元慰问部队官兵,慰问重点优抚对象投入445万元。解决军人子女入学入托230多人,解决随军家属就业24人,接收安置复转退军人165 人,为2191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定期定量生活补助金3438万元。投入210万元为优抚对象解决了三难问题,投入680万元修建了芒市烈士陵园。四年来,实行考试选岗安置退役士兵107人,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316万元,发放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239万元,兑现义务兵家庭优待金519.7万元,兑现义务兵立功受奖53人次1.22万元,技能培训 432人。全市车站、景点等场所可见“军人优先”“军人免费”标识,“绿色通道”一直通往官兵心坎。(芒市双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