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振兴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2月4日,2018年中央1号文件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行了全面部署;市委根据中央、省委的部署,制定出台了《中共临沧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通过读书学习,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全市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我认为“二十字方针”之所以把产业兴旺放在首位,彰显了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有了较高的收入乡村居民才有能力消费各种服务,支付各种基础设施的使用费用。所以,乡村振兴必须抓牢产业振兴这个核心,当下,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面向市情,立足优势强规划,解决好产业规模化需求与散乱杂的矛盾
要进一步立足我市资源禀赋,认真做好优化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市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多规统筹衔接,科学合理布局长远发展空间;进一步明确划定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区域规范开发行为。如,蔗糖发展区域、茶叶发展区域、林果(核桃、坚果为主)发展区域,粮、蓄、菜等发展规划界定并加以一定的约束性,克服乡村群众因一时市场变化而随时变换产业的短视行为,这样才能以较大的产业规模,为承接产业资本的融入打牢基础。
二、面向基层,优化服务方式,解决好小生产单元与大网络服务不相适应的矛盾
我市大部分乡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现代科技、互联网服务信息,市县职能部门的培训、技术服务的接受能力弱,特别是能上网查询科技、服务等信息的人员极少,传统技术和生产方式与大网络服务的现代生产方式的矛盾在农村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应当面向基层一线,组织群众采取课堂培训、现场培训、利用多媒体培训,发送学习资料等形式,加强对农业产业大军的素质培训服务,既要培训农业产业、生产加工业、服务业的生产业务技能,更要培训网络利用,现代信息利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农民群众适应当代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使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技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面向市场、扶强经营主体,解决好农村小商品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
我市农村产业具有龙头企业带动经营的经营行业不多,但蔗糖、烟草及部分茶叶企业已走出一条较为成功的经营之路,其他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基地规模,但受市场、年景丰欠影响很大,应当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继续扶持核桃、坚果、畜牧等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模式。
一要进一步优化打造蔗糖、烟草、部分茶企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升级版,总结以往的经营经验,革除过分强调单方面的利益,弱化基地水利、道路、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恶意拖欠农民原料款等不良行为,进一步加大企业对农民生产的前期投入的力度,适度建立兼顾企业经营和农民生产经营基金制度弥补丰欠和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带来冲击损失,努力把大的农业做强。
二要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在科学合理规划引领下,采取巩固提升各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有条件的地方整合土地资源,引进产业资本投入,以合作经营式和租赁经营等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化推进进程中,既得到土地租赁收入,又能获得经营利益分配,同时可以就地在经营主体生产环节中获得就业机会和收入,积极支持和鼓励创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区域特色浓郁的农业和加工经营产业链,做大产业蛋糕,有力促进乡村振兴和三农可持续发展。
对于较为分散的小区域特色产业,(它是农业农村经济经营的有力补充),要按照省委、市委打好“三张牌”的要求和部署,保持原生态地方特色,建设农村路网、电网、宽带互联网等网络,进一步培训好农民经营主体,培育现代新型经营农民,线上线下结合,网上网下联动,致力把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推介出去,把好的做精,真正实现绿色生态农产品下山进城出海,使农民持续增加收入,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人大机关,人大工作者应当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潮中,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突出产业振兴这个核心,广泛调查研究,针对上述三个主要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既献计,又出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录入者:李贵荣 责任编辑:李贵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