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税收见证丽江震后20年的发展

23.01.2016  18:07

      是90后末前生的丽江人将永远铭记这个特殊的时刻和事件: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秒,一场突如其来的7.0级大地震,把丽江推进了灾难的深渊,刚开始起步建设旅游城市的丽江一时成了断瓦残壁、满目疮痍的重灾区。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人民币。当时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丽江民族风貌和人
文景观也受到地震的危害,死亡人数达309人。设身处地的丽江地税系统也不例外,受到了震灾的重创,造

                            图为地震前在建的香格里大道和部分建筑物

成地税系统干部职工亲属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1,246万元。

                                                    图为地震中倒塌的居民房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丽江“2.3”地震惊动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灾后丽江得到国际上和全国各地的紧急驰援,使丽江在这次地震中名传远播、名声大振,这个名不见经传从此走出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丽江“2.3”地震震出了名气,震出了改革开放效应,灾后丽江犹如凤凰涅槃,变大灾难为大机遇、大解放、大发展、大变化,斥资14.5亿元人民币(不包括民居恢复重建)进行了震后三年的恢复重建,及后续的建设,木府、官房大酒店等标志性建筑鹤立鸡群般建树;1996年投资860多万元的丽江地税办公楼和职工培训中心开工建设,随后县(区)地税局、分局(所)办公楼也相继建成,地税系统都拥有了自己的办公

                                            图为震后崛起的丽江新城

场所,彻底告别了“临时税务所”和“流动办公用房”的状况,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核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5月,‘99昆明世博会的召开,产生了极好的世博效应,丽江旅游的高潮、火爆局面启航;金沙江中游河段金安桥、阿海、梨园、鲁地拉、观音岩、龙开口六大电站,以金安桥电站2003年8月8日进场筹建为标志,其余五大电站也相继进场筹建,至2015年大部分水电站已相继建成蓄水发电,无疑给丽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成为继旅游经济之后的又一黄金产业,成为撬动地方税收增长的一个支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震后20年来,丽江的发展举世瞩目,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其中地方税收功不可没。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税收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稳定器”、“杠杆”,它不仅关系国计民生,更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经济是税收的根本,也是源源不断的税源基础。只有把发展经济、服务经济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保证税收工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府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税收收入是衡量税收工作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根本的标志,更不是唯一的标志。根本的标志,还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是经济与税收之间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税收工作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要有利于调整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要有利于支持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丽江震后20年,丽江所有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拉动、产业兴起、人民安居乐业的商机,都抢抓在手,以实实在在的组织收入工作见证了丽江发展的一点一滴,为丽江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组织着“真金白银”的财政收入和百姓安身立命“养老钱”。
      丽江震后20年来,丽江地税固定资产从1996年107.56万元增加到2015年12,000万元,1996年,全系统仅

有586 微机5台,486微机4台,486以下微机3台,UPS电源9台,MODEM5台,打印机11台,发展到2015年的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税务综合办公信息系统、“金税”三期系统及各专业系统的全部上线,基本上做到了人均拥有1台电脑。机构征管户从1996年的15,282户增加到2015年的43,821户,增加28,539户,增长1.87倍,意味着丽江的发展带来了税基的不断扩大;征管的税种1996年只有14个地方税税种,随着1998年“农四税”划转、2004年的社会保险“五费”统征,及随后的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旅游宣传促销费征收,“非转经”占用费、城市水资源费、工会经费、残疾人社会保障金代征,有增有减、有分有合,至2015有24个税费种,增加10个,增长71.43%,意味着丽江的发展地税部门必然要适应“一分收入,一分地位”的要求,地税部门的职责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但要收好税,还要收好地方政府交给的各项规费。丽江震后20年的发展积淀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丽江人民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全民纳税意识普遍提高,百姓依法参保意识不断培养费,这些都给税收和规费征缴奠定了税源基础和规费群体。丽江地税组织的税费收入从1996年的5,44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88,186万元,丽江震后20年累计征收税费2,698,456万元,年均增长37%,其中“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各项收入总量大幅增加的五年,地税累计征收税费收入1,825,735万元,与“十一五”相比增收1,215,084万元,增长199%。与丽江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地方税收也从1996年的5,44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71,735万元,丽江震后20年累计征收地方税收1,983,478万元,年平均增长26%,地方税收呈1998年首破1个亿、2008年破8个亿、2009年破10个亿、2013年破30个亿“梯级式”增长。其中“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地方税收总量大幅增加、也是收入任务非常艰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五年,五年里,国家实施了“营改增”,后两年已进入“无新水电开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税要保持高基数下的高增长已不大可能,在这样严峻的挑战面前,丽江地税人迎难而上,五年仍组织地方税收入1,341,980万元,与“十一五”相比增收902,652万元,增长205.46,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取予兼顾,非常时期地税部门没有忘记对经济实体的税收优惠。1994年—2006年,全市依法获得个人所得税减免的个体工商户1,934户,全市共减免个人所得税365.65万元,减免房产税468.94万元,共办理困难性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上报或审批195户,共计减免税331.03万元;丽江“2•3”大地震后的1996年至1998年的3年内,对属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投资项目,给予零税率优惠,全区在3年内共计审定投资项目672个,投资总额达14.5亿元,其中正常零税率项目392个,执行震后恢复性建设的项目280个,共计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3,276.03万元;2000年1月1日,国家停止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3年“非典”期间,全市共计免征各税费712.28万元;2003年7月24日,丽江市停征屠宰税;2003年—2006年4年间,丽江市对1857户下岗失业人员和12户新办企业办理了免税手续,共计减免营业税1,232.48万元;2001—2009年减免企业所得税9,846.7万元;从2004年起,除烟叶改征烟叶税外,取消其他一切农业特产品的农业特产税;丽江市从2005年起,农业税全部免征,全市涉及免征人口为77万人,免征户数190,732户,共免征税额1,029万元,提前实现中央提出5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决定。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无疑起到了放水养鱼、建塘蓄水的作用,储备、涵养了厚实的税基。
      人海茫茫话沧桑,数载艰辛铸辉煌,风霜雨雪创业路,春夏秋冬写华章。20年风雨历程,20年奋斗足迹,20年锐意改革,20年大胆探索,犹如凤凰涅槃,创下了丽江发展辉煌的业绩,丽江地税人也以骄人的地方税收业绩见证了丽江这20年的发展变化,他们正背上行囊,走上了新的征程,为“十三五”规划的启航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