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家人为尝鲜上山捡菌子竟生吃 吃完又吐又拉
这个季节,云南的鲜味都属于野生菌。生吃松茸,因为保持了食材的原味,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但有的人,为了尝鲜,也是蛮拼的,连不认识的野生菌都敢拿来生吃。近日,省一院就来了一家这样的患者。这家人上山捡了一堆不知名的野生菌,还凉拌打蘸水吃。随后,孩子和家长先后出现又吐又拉的症状,一家人凌晨4点多,才急急忙忙赶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看急诊。
案例
山上捡的菌子竟然凉拌吃
凌晨4点,9岁的小女孩欢欢(化名)及家长一同来到省一院就诊。当时,家长去了急诊科,孩子则送到儿科就诊。“今天吃菌子了,该不会是菌子中毒吧,这个菌子我们年年都吃的。”欢欢妈妈在问诊时告诉医生,晚饭的时候,他们一家人都曾吃过自己去山上捡的菌子。
“吃了什么菌?”
“炒吃的?”
“我第一次听说不知名的野生菌,还能打蘸水生吃。”在听完了欢欢妈妈的讲述后,当晚接诊欢欢的省一院儿科主治医师何山这样说道。欢欢妈说,他们当地每年都这么吃,虽然不知道吃的是什么菌子,但是吃了这么多年,也没什么事,没想到这次竟然吃得上吐下拉的。
幸运
经检查不像野生菌中毒
更让医生心急的是,欢欢已经吐了好几回,家里人还不带她来医院,直到家里人都吐了,才带她来就诊。欢欢入院时,食用野生菌已经超过了6个小时,洗胃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查了肝功,通过病情分析得出,欢欢一家人的症状并不像菌子本身中毒,更像是菌子没有洗干净,而引发的急性胃肠炎。
“不知道是什么菌子,就敢直接凉拌了吃,甚至都没有焯过一遍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何山说。每年野生菌上市时,菌中毒事件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仅在欢欢就医的当晚,何山医生已经接过4个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孩子。“中毒多是牛肝菌属,像见手青、黑牛肝等,表现的也是神经系统的症状。孩子多是吃了种类不明的菌类,或是不干净的没有煮熟的菌类。”
除了弄清楚菌的种类外,因为菌类一般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即使它没有毒,其表面也有可能有细菌,所以在食用菌类时,一定要弄干净,并煮熟,选择安全的烹饪方式,避免凉拌。尽量不要自己上山盲目的捡菌子吃,毒性较强的菌,如豹斑伞、鹅膏毒黄伞,这种长得就比较狰狞、颜色特别鲜艳的菌类,最好都不要碰。
建议
别给3岁以下的小孩吃菌
何山介绍,菌的毒性种类各样,包括胃肠毒素、神经毒素、肝毒素、溶血毒性等。其中,最可怕的就属肝毒素。这类中毒症状,不一定会出现幻觉,但容易引发急性爆发性肝炎,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黄疸,甚至出现肝衰竭。
对于孩子来说,耐受程度和大人不一样,肝脏的解毒能力相对较弱,如果肝脏始终不能把毒物灭活,孩子的中毒症状就会比成年人严重许多。“比如大人只是头疼、头晕,孩子就有可能出现幻视。” 因此,何山建议,尽量不要给3岁以下的小孩食用菌类。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如果要吃,也一定要摸清种类,最好选择大家公认没有任何毒性的种类,尽量避免牛肝菌属。
“我见过8个月婴儿因为吃菌子中毒,出现了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孩子莫名其妙地哭闹和烦躁。”何山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小孩无法清楚描述自己的病情,也不建议家长给太小的孩子喂食野生菌。“大部分婴儿莫名其妙哭闹,多数是肚子不舒服。但是肚子疼哭闹,孩子的脚会蜷起来,身体会不自主地弓起来。如果孩子手舞足蹈,感觉特别兴奋,像喝了酒一样,就要考虑是不是吃过野生菌了。”(记者 孙琴霞)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