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不知为何物 昆明“慈善超市”光顾者寥寥
部分慈善超市变为物资发放点
东西少运转难,多成物资发放点
“慈善超市”也被称为“爱心超市”,自2003年进入中国后,很快就遍地开花,昆明也不例外。这些“慈善超市”,都分布于街道社区,以民政物资发放点的形式存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超市”,在网上也难以查到地址。由于捐赠渠道窄、物资匮乏、自身又无法“造血”,一些慈善超市光顾者寥寥无几,仅在节假日才能发挥其功效。
现状
物品单一难满足需求
在位于市中心的一个社区内,多位居民都表示没听说过社区有“慈善超市”。在社区工作站内,工作人员指着一个昏暗的小房间向记者介绍,这就是社区的慈善超市。该房间门口并无任何标识,房间内除了有大米、食用油以及少量捐赠的物资外,还堆放着很多杂物。
社区工作站负责人介绍,市中心寸土寸金,社区办公点有限,只能腾出一个小仓库,仓库内的米和油是民政部门发的,衣物是爱心人士捐的。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发给社区困难群体,平常社区困难户有需要,也可以来领。总的情况是,捐的人少,来领的人也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城里人似乎都很忌讳二手衣物。”该负责人介绍,开了几次“低保会”,旧衣服还是没人领。
“以前去看过一圈,感觉没什么可以领的,家里缺小家电,可是里面又没有。”今年70岁的李师傅告诉记者,自家生活比较困难,平常过节社区也会送来米油,如果慈善超市东西再丰富一些就好了。
记者走访发现,主城区内的多家“慈善超市”都坐落在社区工作站,场地有限,大多没有醒目的标示。由于光顾的人少,部分慈善超市平日里大门紧锁,多在逢年过节才会发放物资。
分析
捐赠渠道窄物资匮乏
记者了解到,很多“慈善超市”还面临着物资缺乏等问题,主要还是“化缘”难。位于盘龙区的桃源社区以老旧小区居多,辖区内老年人和困难群体也较多,记者看到,在该社区“爱心捐助家园”慈善超市,大约10平米的房间内,物资并不多,只有一些油、大米以及部分生活用品。
“这是昆明海关捐的鞋、衣服,虽然是罚没物品,但都是新的。这是酒店捐的毛毯,八成新的……”桃源社区居委会主任王芳向记者介绍,大米、食用油是民政部门提供的,其他生活用品则是辖区内部分单位捐的。从2007年社区开始这项工作以来,捐赠渠道就一直比较窄,目前“爱心捐助家园”的物资有限,不能完全覆盖社区有需要的人。
“我们也想过,像省外一样商业化运作,自己‘造血’,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场地。”王芳说,目前社区只有一名民政专干,人员、场地等都有限。
有业内人士认为,慈善超市要想走下去,若不能自己“造血”,又没有专项资金,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尝试
商业模式运营仍亏损
其实,也有街道社区在尝试引进商家、以商业模式运营。去年年底,“华山街道慈善爱心超市”重装开业,街道办为合作商家吉果公司免去了1年5万元的房租,而吉果公司为辖区20名特困居民发放价值600元的爱心卡,并在中秋和春节为街道200名困难居民按每人200元的标准提供生鲜果蔬和生活用品。该超市开业后,曾经因为低价、惠民,一度赢得不少赞誉。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曾经的“低价”不再,店内也难以看到拥挤购物的场面。
“茄子6元/kg、娃娃菜8.5元/kg、空心菜4.5元/kg、莲藕10元/kg……”单从部分蔬菜价格来看,实在难与“低价”沾边。“这家店蔬菜价格有点高,但品质不错,我偶尔会过来买。”75岁的孙师傅说。
店员告诉记者,只要办理店内的购物卡,就可以享受8.5折优惠。
对于“价高”的说法,吉果公司负责采购的曹先生表示很委屈。“今年蔬菜价格都偏高,加上雨季耗损大,我们现在一天要亏400多元。刚开业我们有的绿菜才卖1.5元/公斤,连本都不够,上周我们刚刚上调了15%左右。”曹先生说,虽然租金有优惠,但价格必须低于市场价,加上平常做的一些打折活动,其实算下来也没什么利润了。“下一步,我们考虑重新调整货源,通过打折来减少损耗,薄利多销。”曹先生说,虽然撑得“挺苦的”,但既然街道给这样的优惠,他们会一直坚持下去,也给居民更多的优惠。
声音
民间组织
义卖募捐品 尝试“造血”
“关于慈善超市的运营,目前省内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民政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向记者介绍,民政部虽然出台了文件,但并未规定具体运行的细则,因此各地都在探索。慈善超市是一个捐赠平台还是具备超市功能,目前还有待研究。
一些民间组织也在探索。8月28日,一个由社会组织、社区、物业公司共同发起的“阳光慈善超市”在官渡区怡园小区落地。和传统的物资发放点功能不同,该慈善超市的定位是综合性的公益服务平台。志愿者从高档社区募捐来的衣物、儿童玩具等,统统以每样一元的价格出售,几天内50多件商品被一抢而空。除了设置慈善义卖区,下一步,超市还将设置平价商品区,免费为商家提供场地,销售低价商品。为社区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实现自我“造血”。
“我们为超市提供了3万元的启动资金,物业公司免费提供了近1000平米茶室场地。人员方面,除了中心志愿者、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外,小区业主也加入了进来。”云南阳光社区发展中心负责人时云告诉记者,早在创办慈善超市前,他们就在几个小区做过“慈善集市”,义卖或交换从高档社区募捐来的物资。要解决“造血”问题,时云说,作为公益组织,他们可以将眼科检查、演出活动开展到高档社区,组织募捐衣物等活动,“如果我们做得好,一些社会爱心力量也会加入。下一步,我们也希望能申请到一些民政专项资金。”
专家
社区“包办” 不现实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介绍,和国外环境不同,国内社工体制不健全,慈善超市由社区“包办”肯定不现实,可以尝试引入社会组织力量。“现在好多高校都有学生慈善团体,人很多,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金子强说,社区可以充当组织和管理者的角色,放手让社会组织操作,扩大募捐渠道,形成定期、定点发放的规律。
关于“化缘难”等问题,金子强建议,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接收一些临过期的商品,及时发放出去。可以以政府、社区或者有公信力的组织出面,与企业联络,进行募捐。而对于慈善超市是否应该盈利的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如果要盈利,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监督和审查,避免慈善变味。 (春城晚报 记者期俊军 摄影报道)
编辑:实习编辑 孙瑞婷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