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关键词”体现昆明责任与担当
编者按:
日前,市委召开第106次常委会议,市委书记程连元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昆明应该牢牢把握“建省会、拓格局、转思维、重民生、从严管”五个关键词,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只争朝夕、苦干实干,推进昆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支撑全省跨越式发展。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程连元书记讲话精神,本报特邀5位专家学者,围绕“五个关键词”解读会议精神,阐述思想观点,以助力形成进一步深入学习、推动实践的良好氛围。
李立纲,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者,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建省会
突出特色做强自身
服务全省体现地位
★李立纲
昆明自元朝成为云南省的省会,至今已有740年的历史。作为省会,昆明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发展,昆明更是成为全省的交通、金融、科技、教育、信息、物流中心。
省会城市,往往是一省的综合性发展重心,不论怎么来看,都具有中心城市的意义。作为中心城市,昆明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省会城市与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两种身份合二而一,具有省域内绝对的中心城市地位;二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这是昆明这座城市首位度比较高的一种表现;三是西南沿边的特大城市,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昆明中心城市如果从空间上来看,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把握:一是滇中区域的中心城市;二是全省范围的中心城市;三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国际化的中心城市。同时,昆明还是省域内首位度最高的城市,综合实力排第二的曲靖,远远未能形成滇东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昆明一直以来都是全省的绝对中心。
昆明的绝对中心地位,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值得认真反思的一面。绝对中心地位一方面不利于形成全省资源统筹,整体集约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昆明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所取舍,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不利于其他城市的成长。人口往中心城市(包括省会城市)集中,各种资源也往中心城市集中,形成大城市聚集效应,使中心城市的人口过度密集,由此引发一系列发展和社会问题,这是现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弯路,在全国各省会中心城市中多多少少都有所体现。
要消除上述不利因素,在未来的全局性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省会城市就应该放弃面面俱到的发展思路,在认真承担省会城市的功能的同时,有选择地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突出特点和整合资源上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其实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只是这样的科学发展,有时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不自觉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历史进程的演进,特别是现代历史带来的普遍性发展,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多——在省内其他城市发展的同时,省会城市在保留政治(行政)中心之外,其他方面的功能可能会有所淡化或者转移,综合性的城市中心地位会有所改变。其他一些有着个性特色的城市,或是发展新兴的产业和业态,比如旅游、信息、物流、科技、电子、矿业及其他新兴制造业的重心,或者从一开始就有新的布局,或者是因发展的新要求而有所调整,这些地方在如交通条件,自然和生态条件,矿藏和资源条件,或者产业布局和居住布局调整等,也会促使一些新的城市发展起来。省会城市适当分散一些功能,应该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当下,这种现象正日益被社会所认可,在发展决策的时候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这种城市发展决策思路上的变化,不但体现了一个省会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为其创造了和谐有序发展的机遇。
今年3月31日,中共云南省委作出《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对昆明的发展和定位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提出:昆明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自觉肩负责任和使命,切实将云南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和布局,与国家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找准跨越式发展的支撑点和突破口,提升云南服务全国发展的能力。
未来一段时间内,在积极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产业和人口布局,消化现代新昆明规划实施中所积累的问题,使现代新昆明规划的价值最大化,更好地对应《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的实施。“总体规划”要求规划末期人口控制在430万,有相当大的难度。且不谈常住人口的不断突破,就流动人口而言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他们也要本地提供相应的生活和居住的各种资源。所以,规划的实施一定是一个动态、综合、全面的过程。
在有序发展省会城市昆明的同时,也要通过省的层面,甚至全国的层面,对资源在省域范围内进行再平衡,实现省域生产力和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这样昆明和省内其他城市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昆明本身就是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做强自身,服务全省。抓住历史机遇,承担历史重任。
总的来说,面对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机遇,省会昆明要做的是:突出特色,做强自身;服务全省,体现地位。
从昆明市要做好服务工作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都要从全省大局出发,做到“四个服务”,即有效服务好国家发展大战略和中央驻昆机构,服务好省委、省政府及省级驻昆单位,服务好兄弟州市发展,服务好全市人民群众。
甘立勇,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省咨询协会、企业家协会、多地商会顾问及多所高校特聘教授。
拓格局
格局决定结局
思路决定出路
★甘立勇
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此话的含义是:能够烙出多大的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谓的“格局”。
“格局”,字面意思是指事物的“格式与布局”;用于规划与谋略时,更多是指谋事的高度、长度和宽度。大格局,既是一种眼界,也是一种励志的目标,更是一种气魄和前瞻性谋划能力。
寄予昆明未来的发展,为什么要首提“拓格局”?
谋大事者必先布大局。“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发展趋势。格局大了,未来的路也就宽了!
程连元书记提出“拓格局”的要求,首先是希望在谋划昆明未来的发展定位时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力求将昆明社会经济的未来做得更大更强,更具有可持续性和无可替代性,即需要培育“大格局、大气魄”的长远意识;其次是要求昆明市的全体干部群众必须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去拓展这个“大格局”具体的内涵、容量与质量。
昆明如何才能做到“拓格局”?
首先要“跳出昆明看昆明”。
今天的昆明,绝不能仅仅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带动与辐射作用而存在;同时也必须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中央处理器”的凝聚核心的作用和身份而存在;更应该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作为“承内启外”的枢纽型、中继型节点城市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而存在。既要将昆明的各种“中心”优势扩散到周边,当好全省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又必须“融入和服务于国家战略”,背靠祖国内地放眼“两亚两洋”(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印度洋),做好“连接点”的大文章。
其次须“科学精准定位”。
对于昆明的发展定位,过去我们有太多的寄予、太多的目标,譬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花园城市”、“避暑圣地”、“桥头堡”、“多样化民族文化风情城市”、“区域性国际城市”……这样,自然也带来了太多的“变数”和太多的“无所适从”,乃至渐渐麻木。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简明、清晰、恒定并可分解、可执行、可考核的目标最具备激励效应。”因此,当前“拓格局”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昆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位下来,恒久努力实现下去,“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轻易因为“时过境迁”而出现重大的调整。
第三应“不断创新拓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年初考察云南时明确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作为“排头兵和火车头”的昆明市,更应该领会这一指示的深刻内涵,在新产业布局时,摒弃传统的“资源优势”思维,围绕新兴产业、服务性产业、外向型产业做大文章,形成昆明经济新的增长极。以“区位优势”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一切工作基点,努力将昆明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文交流”四大中心,逐渐发挥出“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综合经济、中心城镇、文化旅游、自主创新”六大辐射力,助力昆明市真正形成“融入国内、联通周边、接轨国际”的发展大格局大空间之中。
最后得“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格局既定,方向明确,任务清晰”,接下来就是贯彻执行的工作了。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持之以恒”最为核心和关键,昆明发展大格局的完成需要有扎扎实实、不折不扣的执行态度和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格局决定结局,思路决定出路!
柳榜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授、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点长、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纪委理论时评专家。
转思维
领导带头转思维
开拓创新谋发展
★柳榜华
当前,昆明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抓机遇,谋发展,迎接困难和挑战?唯转思维,谋创新发展可解。
地处西南边陲的昆明市,以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四季花开不败的自然风光优势,独享春城美誉。近代以来云南和昆明在邮电、贸易、路桥、水电、股份制投资建设诸多方面敢为人先,极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超常规发展的思维和精神。史可鉴今,今天的昆明,更加需要继承先辈披荆斩棘、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昆明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中央处理器”,如何才能在当好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的实践中,勇于担当,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是全市各级领导和千万民众要共同做好的答卷。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带一路”建设和“十三五”规划如何科学制定,各级领导不能等待观望。市委、市政府原原本本把党的政策落实好,不断增强政治定力,把中央和省委交给的担子扛上肩,唯有肩挑重担往前跑,才能跑出跨越式发展新路。各级市县乡村和开发区领导必须真正行动起来,切实整治贪庸懒散混官员,在走一条什么样的城市发展道路问题上,坚持观念引领,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真抓实干,才能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知难而进,方可勇闯新途。
创新发展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今天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非创新不可。不创新,就没发展,不创新,就不能实现科学持久的发展,不创新,留给我们的就只有落后挨打,其结果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活活被拖死。市场经济是勇者成功的战场,不进则退,不进就败。官者,管理一方,化育百姓之人,违法乱纪不行;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不行;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也不行,因为无功便是过,你没有带好头,没有做好表率,错过了发展机会,耽误了发展的时光,就该问责追究。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艰巨任务,今天昆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驱动。如何才能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思路,开辟新境界的改革实践中,加快实现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因循守旧、止步不前不行,等待观望、怕担责任不行,满足现状、坐享其成更不行,唯有上下一心,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多业并举,稳中求进,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发展,才能在边贸、能源、跨国水陆航运、旅游、教育文化交往和深化企业改革各方面闯出全方位发展的新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需要昆明市依法施政,完善制度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需要加快呈贡新城建设,形成科技引领,产业推动;需要春城民众锲而不舍、继续奋斗,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成果,维护好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国国家大一统,中华民族大团结共识,促进全市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实现共同繁荣,共建美丽春城。
李钢,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重民生
做好民生工程
实现“春城温度”
★李钢
昆明人的追求有多种,而昆明百姓最大的祈愿是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民生,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看来,“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看重民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神农置个人安危于度外,遍尝百草,就是为了要给黎民百姓趟出一条安居乐业的道来。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孟子向当政者阐发他的政见时强调,“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礼记》描绘美好的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这种理想中,民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一心一意谋求民生改善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与传统有着根本的不同,实现了质的提升。首先,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改善民生、为人民谋求幸福就是这一宗旨的最直接体现。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有着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支撑。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力,人民群众是劳动力的基干,所以改善民生,就是在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改善民生的实践不断深化,形成了一系列完备的保障民生理论和自我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昆明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奔小康,多年来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保、交通、扶贫、保障房建设等与民生紧密联系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14年,昆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12.99亿元;昆明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9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66元。这一切,为今后昆明民生的进一步改善打下了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做好民生工程,需要我们怀有对昆明父老的赤子之心。过去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尚能心忧民间疾苦而“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天的共产党人,更要像市委书记程连元所要求的那样,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成果共享的利益导向、民生为先的需求导向、反映民意的问题导向,把满足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好民生工程,需要我们抱有坚不可摧的决心。面对任何艰难险阻,要以高度的政治清醒、勇毅的责任担当,攻坚克难,扎实推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用我们的艰苦奋斗,垒筑起昆明的民生高地。
做好民生工程,需要我们具有滴水穿石的恒心。改善民生不是权宜之计,改善民生不会一蹴而就,不能一曝十寒,虎头蛇尾。改善民生要常抓不懈,永在路上,使昆明人民的福祉不断增加,社会不断进步。
民生改善,是一个有温度的梦。只要我们如履薄冰,心怀敬畏,胼手胝足,夙夜在公,就一定会让温暖的春城拥有一个同样温暖的民生。
张巨成,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
从严管
治市先治党
治党从严管
★张巨成
治市要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管”就是要坚持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最大政绩,狠抓各级管党治党责任的落实,重点整治“四风”顽疾,“为官不为、为官乱为”,“软弱涣散”和腐败等问题,努力重构昆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为昆明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近期,省委召开九届十一次全会,立足云南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实际,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作出总体安排。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设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决定》,这是新时期云南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昆明市迅速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传达省委全会精神,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省委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虽然昆明市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基层干部队伍整体上是好的,但李纪恒书记在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指出的干部身上存在的6个方面问题,在昆明市领导干部身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时下,昆明市就是要在思想政治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存在的问题上进行反思,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切实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把广大党员干部的心思和精力更好地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奋力开创昆明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治市先治党,治党从严管,必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纪律、守规矩,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和突出的政治优势。全市党员干部要自觉按照“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来修身、为政,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自觉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要严守“五个必须”和“五个决不允许”,旗帜鲜明地反对和纠正“七个有之”,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者在贯彻执行中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同时,要加大对违反纪律和规矩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党的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治市先治党,治党从严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认真践行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治理,参与反腐败,参与反官僚主义,才能克服官僚主义,才能把腐败降到比较低的程度,才能使党充满生机活力,调动起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克服不思进取、不忠不诚、自私自利、玩世不恭、不愿奉献等消极思想。集中就是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统一思想认识、计划行动,把全面从严治党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落到实处,使昆明的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从政环境清明干净。
治市先治党,治党从严管,必须重视从思想上建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严治党,治心为上。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必须认真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干部,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体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肃清思想混乱、补足精神钙质,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真正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从思想上建党,靠教育,也靠制度。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准确把握昆明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要深化对党忠诚教育,加强党纪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是大非和原则性问题,做到旗帜鲜明,敢于斗争,敢于亮剑,敢于担当,敢于创新。
治市先治党,治党从严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肃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大部署上来,统一到“三严三实”的内在要求上来,统一到干事创业上来,统一到昆明又好又快发展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努力推动昆明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昆明日报)
编辑:范皛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