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仍是一个高频词,“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思维创新”等话题更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十三五”期间,云南如何用好创新引擎驱动跨越发展?云南团代表和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从不同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思维创新
应对经济新常态,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找到了着力点。
王喜良代表认为,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需要依靠新市场和新业态。对云南来说,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云南市场边缘的地位,新一轮国家战略的实施又让云南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云南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真正成为区域辐射中心,还应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以及休闲康体、养老、旅游等产业,培育优势产业。
徐建国委员认为,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潮流,政府要积极转变观念,敢于突破,通过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出台鼓励政策、下放行政权力等一系列措施,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培育出更多新业态,增添发展新动能。
宏观经济要用新思路进行结构调整,企业内部也需要新思维来一场供给侧结构改革。徐建国委员还建议企业在充分把握市场规律和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引进高、精、尖产业技术人才推动改革创新,要瞄准市场需求,拓展经营范围,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使用含金量上下功夫。
朱绍明代表提出,创新是企业抢得先机的保障。企业要想谋求创新发展,必须在品牌研发、产品营销、降本增效、精益管理、深化改革5个方面下功夫,才能实现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
“深刻理解、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关键是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李红民代表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60%”,这组数据是对照全面小康目标提出的科技指标,需要科技部门认真研究,对标努力。
立足云南的区位优势,李红民代表从开放合作的角度建议国家在云南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构建南亚东南亚与国内创新资源交汇枢纽。她还建议,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去学习交流,从国家层面制定国际科技特派员走出去机制,为辐射中心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作为创造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培养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机构,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何华代表就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建议教育部进一步进行制度改革,积极鼓励一批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充分适应市场人才需求。
何华代表说,“学术型和应用型大学只是类型不同,没有层次高低之别,建议教育部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支持,对两种类型大学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施策,形成两种大学并驾齐驱发展局面,改变教育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
他还建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真正落实创新教育,因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发现个性,而不是统一加工”。
制度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
杨保建委员认为,云南长期以来社会资本、民营经济不够活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推动市场繁荣、资本活跃的资源分散在政府的各个部门,没有形成联动,没有形成合力。”他提出,这几年政府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应对经济新常态,要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还需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着力点,全面深化改革。具体而言,建议政府对整个行政管理流程、资源控制流程进行重新梳理,联合联动进行改革,打破制约障碍,重建方式方法,形成改革合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王明辉代表认为,要真正激活企业创新动力,需要政府从宏观经济层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产业层面从财政税收、市场准入、行业规划、激励机制特别是监管方式等方面推出配套机制,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孕育出良性竞争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机制。“企业的竞争力综合起来就是国家的竞争实力,只有用创新激活企业,未来我们才有机会。”
制度创新具体该如何着力?以云南省的电力体制改革为例,杨鸿生委员提出,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开发项目多达数百个,已实现对越南11个省、老挝北部、缅甸北部边境地区送电,是国家开展电力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省份,进出口贸易电量居全国前列,但因为区域壁垒,缺乏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他建议国家批准云南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电力市场区域交易平台,将调度、交易、营销、财务等核心业务连接为一个整体,突破省间和区域壁垒,支撑跨区域电力交易,扩大交易范围,构建起完整的经营链条,促进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市场运作,为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记者 郎晶晶 尹瑞峰 张寅 左超 程三娟 瞿姝宁 陈晓波)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