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为昌宁县漭水镇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干群同心谋发展
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为昌宁县漭水镇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14年,对河尾村的村民来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后进村河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河尾村地处昌宁县漭水镇东南部,辖23个村民小组,有1102户3682人,人均耕地0.71亩。2013年末,在各项考核中,河尾村指标完成不理想,考核成绩差,被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2013年,漭水镇被列为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点,两年多来,漭水镇牢牢把握扶贫整乡推进项目建设机遇,紧扣发展这个主题,围绕服务这个核心,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着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注重在扶贫开发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凝聚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双推进”工作发挥了巨大效应。
2014年,由镇党委成立工作组,制定专项整顿方案,选派了一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镇干部鲁荣华到河尾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对村级班子进行调整充实,增强工作力量。“我们通过召开‘两委’班子、村务监督委员会会议、支部大会、村民组户长会等会议,分析村情、找准症结,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在发展产业、兴办公益事业中的先锋作用。”河尾村党总支书记鲁荣华说。
为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河尾村开始筹建11个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完工后,将彻底解决5601户2000多人的饮水问题。“我们家刚过完年就通了自来水,真是太方便了,再也不用来回跑着拉水了,村干部干了一件大实事啊。”缺水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河尾村上寨村村民王国会难掩内心的兴奋。
为提高群众收入,河尾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新产业发展。“我们多次和有关企业联系,积极寻找适合种植的产值高的经济作物。去年,我们党员干部带头试种了7亩黑木耳和6个大棚的巴西菇,目前已试种成功,木耳正进入采收高峰期,每亩可实现收入2万多元。”鲁荣华说。
抓班子、促团结,抓管理、促规范,抓产业、促发展,抓基础建设、促村容村貌改变……经过一年多的整顿,河尾村班子团结了,生产发展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起来,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从后进村转化成了先进村。“村里硬化道路时,占到了群众家的田地、围墙、猪圈,他们都主动让出来,群众工作特别好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鲁荣华说。
“河尾村的变化是我们镇实施‘双推进’工作效果的一个缩影。”漭水镇党委书记施学荣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扶贫开发中,我们注重发挥镇、村(社区)各级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点线面’党员干部示范工程,形成了党组织领好路子、干部干出样子、群众迈开步子的发展格局,让扶贫扶出真效益。”
目前,漭水镇发展蚕桑3000亩、引进冬桃1650亩、山葵214亩,试种了巴西菇、黑木耳、林下中药材等新兴产业,消除“空壳村”5个,其中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3万元,“双推进”正在为漭水镇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出处: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