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废墟涂鸦”被铲除 官方回应出于安全考虑
涂鸦是什么?通俗一点:就是一种涂写艺术,它经常出现在一些公共建筑的墙上、公园的石头上,它们主题多样,色彩强烈,图形夸张,个性张扬,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涂鸦,很多人都会选择“不羁”。
近日,在上海康定路600弄,一处正施工的拆迁工地就被留下了诸多涂鸦作品,两位中法艺术家,通过描绘本土化人物形象,走红网络。然而,精美涂鸦一夜之间又遭铲除。官方说是出于安全,学者却建议多些包容。涂鸦艺术是去是留?
上海康定路600弄,拆迁废墟上,一个女孩在“拆”字包围下,试图钻进一个树洞避难。据了解,这个地方拆迁数年,仍然有居民没有搬迁。艺术家的生花妙笔,让拆字下的忧伤,娓娓道来。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戴建国这几天一直在关注这个新闻。
戴建国:他勾起了很多上海市民的怀旧情怀,我们失去的记忆,城市记忆。城市需要有记忆,要有历史,他是文化积淀的东西。这个地方要拆迁了,突然有艺术家用艺术的手段,把往事度勾勒起来,大家就觉得比较温馨,想去看看。
而这一副副温馨的画面,已遭铲除,并即将成为回忆。静安区相关负责人解释到,康定路600弄动迁基地尚在拆除中,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前往现场围观废墟涂鸦。不少上海市民觉得可惜。
市民程小姐:涂鸦文化,在不妨碍整个社会美观的情况下,做一下涂鸦也ok了。(涂鸦)你可以让整个城市看起来更生动、活泼,而不是死板板的钢筋水泥大楼。其实,这个小墙壁能有多危险?可以评估一下危险,从危险的角度当然要拆,但是也可做(部分)保留。
也有市民对政府的做法表示理解:
市民:涂鸦在我们身边也蛮多的,但是在拆迁的墙上,还是存在危险。如果说小孩想走进去看,就会发生一些危险。
戴建国在国外许多地方也看到这样的涂鸦艺术,政府并没有过多的干预。他认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应该有这样的包容精神。
戴建国:政府可以增派一些工作人员。拆迁基地做一些引导。不要靠近危房,离开一定距离,大家可以看,可以拍照。这件事,提醒我们,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应该允许艺术家有一个涂鸦的场所,有一个指定的区域,让艺术节通过涂鸦的方式,让他们展才华,保留市民的回忆。
“涂鸦”到底是破坏社会环境的犯罪行为,还是艺术作品,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我国《城市市容和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单位和个人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上张挂、张贴宣传品等,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批准。
在世界范围内,涂鸦文化源远流长却同样备受争议。据统计,在涂鸦文化盛行的美国纽约市和波特兰市,政府部门每年至少花掉200万美元清理涂鸦。而早在2003年,英国通过一项“反社会行为法案”专门对付涂鸦。此外,法国马赛市政府在一些建筑物上还使用了抗涂鸦制剂,令多数涂料无法在墙面上留下痕迹。
尽管涂鸦文化一路走来,获得的鲜花甚少,但不可否认地是,涂鸦正逐渐成为艺术,逐渐走向商业化。互联网上有多达2.5万个相关网站,遍布世界各地。有的涂鸦艺术家,甚至有机会以上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自己的涂鸦作品。
面对涂鸦这个先锋艺术,我们有着太多的好奇。其中,问的最多的就是:为什么一定要画在墙上?对于这个问题,资深涂鸦玩家李垌表示,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李垌:涂鸦他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虽然说都是绘画的,之所以会在城市的街道的墙面说或者是一些地铁中心中转站的位置,我们是想把这些艺术给更多的人更直观的看到,因为打本心来说,我认为是这样,当代艺术它本身绘画者或者雕刻者,平时已经慢慢的不被人们那么所接受,因为对这种形式的艺术已经不怎么上心了,无论你多么的优秀,可能你始终没有出头之日。就会有一部分人,像我这样,大家开始特别希望得到公众的认可,我们就会采取一些稍微有些极端的方式,我们脱离画布,我们完全是要在公众所能看见的任何的地方进行创作。
李垌也说,对于涂鸦艺术,也不能一味的把它形容为叛逆,很多人的涂鸦不仅不叛逆,甚至还有些文艺范儿。简单地说就是:只要给我一块儿墙,我就能带你思考,带你飞。
李垌:在一开始,都会(反对涂鸦),并不是说只有我们中国是这样。在北美,一开始尤其是在美国的这样涂鸦的发源地,波士顿、纽约、芝加哥都有明确的法律是禁止,但是这些涂鸦的文化并没有受到限制,反而更大规模的爆发了。就是我觉得这是当代艺术的一种必然的体现,就是说画布已经不能满足艺术这个载体的发挥,它一定会在更多的形式上,我觉得这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吧。北京,上海,我们的中国元素现在在涂鸦当中已经融入的很多了,我希望在地铁的车箱上,在很多公共的大家视线集中的地方,我们做一个自己城市的符号,我觉得我作为这个城市的公民来说是感到很骄傲的。我相信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这肯定会有一个过程,但是我相信这个趋势一定是这样。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