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万骗款”里有酸楚更有智慧

13.11.2014  17:08

    11日早7点,随着火车慢慢靠近宁波火车站,一个由25岁初中毕业的陈某掌控的17人诈骗团伙终于破灭。此时,躺在潘火家里床上的老刘很是激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警方终于给他报了一箭之仇,只是这代价有点肉痛,足足54万元。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在被骗走7万元的时候,老刘已经意识对方有问题了。可他选择继续被骗,原因是:想看看骗子究竟能骗走多少。(11月12日《钱江晚报》)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知道被骗,第一时间会选择报警。甘心送钱而不紧急刹车,如此不安套路出牌,还真有“人傻钱多”的意味。有网友言辞更是尖刻:这不过是为了挽回面子的托词罢了。但这样说未见得就客观。

    百姓报警的目的,就是要追回损失,惩戒罪犯,提醒后人。但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实现又是一回事。虽然“有事找警察”已让我们耳朵生茧,但警察真的“很忙”,尤其是一些不入眼的小案件,即便立了案,也很可能烂尾,无疾而终。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国通讯类诈骗案频发,并且年均增长70%以上。然而,可悲的是,破案率和赃款追回率均不足5%。这显然与“目前全国一般案件报案率仅40%左右”有着因果关联。当奇畸的小案件破案率让百姓陷入求助疲劳,对办案效率失去信心,当报警的付出成本大过获益价值,谁愿意“为了一只鸡,舍弃一头牛”?是现实将人逼到了墙角,才不得不选择做“沉默的羔羊”。

    令人惊奇的是,全国的大案要案侦破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而根据《刑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要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既然破获概率大,惩罚让人解恨,那么,“看你能骗多少钱”的反常理,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不是在赌,而是对自己的经验、心理预期和客观现实的自信。或许,面对指摘,他还会在心中生出“子非鱼安知鱼之用心”的冷哼!

    对于重特大案件坚持“凡案必破”理所应当,但小小不言的案件,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小,对一个家庭来说,有时候还很重大。报案率、侦破率低下,不管事出何因,总归是不正常的。信心建立的基础是信任。信任何来?只能是破案速度快,成功几率高,尤其像“家里被偷、手机遭窃、被人诈骗”等等这样的小事,一旦能顺利破案,人们内心的受尊重感和安全感必然会被反复强化叠加,而对于违法犯罪分子,更是一种震慑。抓大放小,“恶小不惩”,无论于社会于家庭,都是有害的,是缺乏群众视角的表现。

    将小案拖成大案,并最终完胜,堪称一出轻喜剧,而老刘就是总导演。他的春秋笔法里,有酸楚有态度,看似愚蠢其实大有智慧。但毕竟是个案,并不值得效仿。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领会、感知、脸红,并能知耻而后勇,更希望对现有制度框架进行补缺,用法治之手倒逼出一个崭新局面来。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