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治水 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清源

05.06.2018  10:13

治理后的巴江水清岸绿。 记者周密摄

石林之美,始于巴江。夏日晨曦照亮“一江穿城过,城在河两岸,河在城中流”的石林母亲河巴江,清流在宽阔的河面上潺潺流动,河流两岸垂柳翠竹、碧草青青、花香徐徐、鸟鸣清脆,显现养眼舒心的高颜值。

全面治理 还老百姓水清岸绿

十余年前,由于石林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以及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村面源污染,大量污水、垃圾进入巴江,让“水清、岸绿、景美”的巴江变成一条散发浓烈异味、翻腾泛黑污物的河流,令人痛心惋惜不已。

全面治污、刻不容缓,誓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清源!”从那时起,石林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以前所未有的深刻思想认识,大力度投入污染治理、密集高频出台制度、实行最严格监管执法,“用水、治水、护水”多管齐下,对水环境综合质量进行监管治理,石林水环境质量得以逐年改善。

起步早、见效好,经过多年努力,巴江水质从劣Ⅴ类逐年改善并多年稳定保持为Ⅲ类,县内普拉河、长湖、月湖等地表水体水质同样稳定保持在Ⅲ类,黑龙潭水库、三角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Ⅱ类水体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全面持久保障26万各族群众安全、高质量饮用水。

优良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保障饮用水安全,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多年来石林作出生动实践。市环保局对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100余个饮用水源地、河流水体或断面监测结果显示:石林在2017年全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一,这是石林连续5年居于全市首位,在每月排名中,石林同样长期占据榜首位置,万众一心大力治污,换来一个碧水清源的彝乡。

严防死守 保10.6万人优质饮用水

5月末,在石林县城南面的黑龙潭水库上,1500亩水面波光粼粼,清透的水里能隐约看到鱼儿快速游过的身影,水库周边绿色植被茂盛覆盖,一派舒适养眼的景象。总库容2486万立方米的黑龙潭水库是石林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储存着地下水径流过滤后的优质水源以及降水,年均1200万立方米供给县城及周边10.6万群众生活用水,以及10.26万亩农田灌溉供水,同时还对县城及下游44个自然村及昆河公路起到防洪调解作用。

承担着石林县城10万余人、周边10万亩田地供水重任的水库,能常年稳定保持居全市首位的Ⅱ类以上县城集中式饮用水质,得益于《石林县最严水资源管理实施方案》《黑龙潭水库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水源地保护规定相继出台实施。”石林黑龙潭水库工程管理处处长李石华站在水库大坝上,望着管理处38名职工日夜共同守护的清澈水源说道。

全面封闭、截断污染,是黑龙潭水库长期保持Ⅱ类、有时达到Ⅰ类水质的关键一招。在水库两平方公里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库区封闭管理并全天候监控,并逐年完成了退耕还林、近两千座坟墓迁移、截污工程等护水举措。水库管理处有20名职工,每天无一例外在库区5公里范围内轮流徒步巡查。防范污染源、劝离钓鱼者,无论烈日、狂风还是暴雨,他们要对长达50多公里的灌溉供水渠道、100多道闸门进行日常巡查管护,正是他们每天“不漏网”的严防死守,杜绝了可能对水库造成的污染隐患。

以黑龙潭水库的全面保护为样本,目前,石林县23个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均有保护划界,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设立隔离防护围栏,拆除所有与保护无关的建筑设施,保护区范围内无排污口,同时完成一级保护区造林5993亩,建设生态湿地3092亩,全面推行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减花禁菜”。

在以点带面的全面保护下,目前石林全部集中式饮用水源供水设施均采用完全处理工艺制水,集中供水能力达5万吨,经消毒、杀菌等净化程序后的优质水源流入千家万户。

监管到位 对“两污”入河说不

在保护住清澈优质饮用水源的基础上,全县河道治理被提上石林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步开展实施。

十余年前巴江河重度污染让我们痛心疾首,也坚定了石林县委、县政府大力治污的决心,‘十二五’至今,已投入3.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水库保护及河道治理,终于,巴江河水复清了、岸变绿了。”石林县水务局局长段正平说,以巴江河为重点,早在2003年开始先后治理河道30余公里,埋设截污管网50余公里,石林县内7条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地表河道、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先后展开。

巴江河石林城区段的污水管网,最宽处可容纳一辆汽车,这代表了截污管网建设的扎实到位。”石林县环保局环保项目办负责人王洪斌说,从前石林的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河道自北向南流走,现在,除县城建成区全覆盖外,即使在喀斯特地貌比较集中、地表渗透率较高的县城北部区域,也能通过50余公里的污水管网实现截污。同时,配合污水管网建设,石林县自加压力,从每个季度监测变为每月监测,实时掌握着河道水质情况。在大力建设截污管网、实时监测水质的基础上,石林建成的日处理能力两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是昆明各县(市)区中首家一级A标污水处理厂。

最大限度截住了污水流入河道,还通过不断完善垃圾收运网络设施,截住固体垃圾进入河道。

现在正值雨季,每天凌晨四五点,趁着人少车少,石林南城区的几名垃圾转运站工作人员,冒雨开始进行大量的垃圾转运工作,不一会儿到了天亮时分,城市各个街角的环卫工作者陆续开始一天的清扫,轮流接力清扫直至深夜。目前,石林县共有8座属于宜石生化垃圾处理项目的集镇垃圾转运站建成投入使用,确保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座,垃圾转运能力达每天400吨。日产日清和密闭清运的生活垃圾汇总到转运场后,统一运送到石林和宜良交界处的宜石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基本形成“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着垃圾污物进入石林的地表河流。

对地上、地下污染源全面截控,是石林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从地下水源水质监管优化,到防止地上垃圾渗透入土,全面的污水、污物“两污”治理体系为全县水环境综合治理编织起一道极具力度的“绿色滤网”。

生态优先 舍弃“金山”护“绿水

在严防死守护水源、截住“两污”入河道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对全县水环境的24小时主动监测、监察,以及坚守在环保投诉一线已成为石林环境监测站、环境监察大队工作人员的工作本能。

五一假期前夜,县环保局环境监测执法大队接到一起污染投诉。经了解,老昆石公路石黄牛段,发生一起6吨油罐车翻车泄油事件,汽油直接流入路边河道,技术人员随即赶到现场及河道沿线进行取点采样,经过本底值监测和峰值跟踪,每天采样监测两次,11天后,水质恢复正常。石林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鲁慧明一边整理着监测采样资料一边介绍:“每年节假日经常加班值守,25年来早已习惯这样的工作节奏,只为投诉办结率100%,石林的环境不再被污染破坏。

另一方面,以煤矿为主的采矿业曾作为石林工业的重要支撑,多年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和税收的同时,也对采矿区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产生破坏。在近年国家煤矿产业去产能、调结构的背景下,今年初,石林先后对境内14对矿井进行全面整合调整、关停。“陆续关闭矿井的那段时间,面临着多方矛盾和压力,但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咬紧牙关、硬着头皮,依法依规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每当回忆起这段时期,石林县安监局局长吉光雄深感不易。他说,权衡在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先恢复、先治理、后开采”守住了石林恢复矿区生态的底线。为防止煤矸石等矿渣废料被雨水冲刷后产生黑水流入地下,矿井的煤矸石统一运送到泸西制成免烧砖,且矿井地下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后再排放,构建水源防控与治理相结合的新矿产模式。

严防死守护清源、多管齐下治河道、舍弃“金山”护“绿水”,多管齐下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让涓涓清源流淌在石林红土高原上,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清源。(昆明日报 记者达娃·梅朵 莫衍邹腊 胡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