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级期刊《Cell》刊登昆工专家团队重大研究成果

19.05.2017  16:51

  中新网云南新闻5月19日电 5月18日,国际顶级期刊《Cell》发表了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季维智,陈永昌团队和同济大学医学院孙毅团队,运用TALEN技术开展食蟹猴瑞特综合征(Rettsyndrome,RTT)模型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干细胞与转化研究项目支持。

  该研究论文的题目为“Modeling Rett Syndrome Using TALEN-Edited MECP2 Mutant Cynomolgus Monkeys”,是云南省内在《Cell》期刊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

  RTT是属于自闭症谱系范畴的神经发育性疾病,通常导致男性胎儿在胚胎期流产,而患病的女孩在出生后6-18个月开始表现语言能力丧失、睡眠质量差、社交和认知障碍、大脑发育变缓、心电图异常、运动能力异常等综合症状。定位于X染色体上的MECP2基因突变是这一疾病的病因。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是对其目前还没有治愈RTT的方法。之前的小鼠模型与临床患者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利用这些模型推动致病机理研究深入了解及新的治疗方法的研发的关键原因。由于非人灵长类(如猕猴和食蟹猴)与人类具有高度相似的遗传背景及大脑结构,是开展脑发育及神经系统疾病最理想的实验动物。为了建立RTT猴模型,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和同济大学医学院等研究人员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于2014年初最早报道了利用靶向基因编辑方法TALEN成功编辑MECP2基因的猴模型研究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编辑灵长类MECP2基因。

  本次在《Cell》的报道,不同于啮齿类模型,基因突变MECP2的小猴表现出非常类似临床患者的一系列病理和行为学特征,如雄性胎儿在胚胎期均流产,转录组分析发现基因表达及调控网络与临床患者类似,雌性动物存在睡眠障碍、主动社交显著减少、刻板行为增加、脑发育异常等;眼动跟踪(灵长类具有的高级认知能力)模式也与人类相似。这是首次利用非人灵长类对RTT从行为模式,病理发生及其机制的较系统研究,不仅证明非人灵长类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较啮齿类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对未来更深入地开展RTT发病机理研究和治疗将产生深刻影响。

  季维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灵长类生殖生物学研究,研究重点为胚胎早期发育调控,干细胞生物学和疾病模型。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猕猴干细胞和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方面获得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在非人灵长类靶向基因修饰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Cell,Cell Stem Cell, PNAS, Stem Cells,JBC,Biology of Reproduction, Human Reproductio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动物重点实验室理事长,生物医学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理事,“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专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生殖与发育专家组”成员(2006-2014),“国家实验动物研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灵长类生殖生物学研究。

  陈永昌,博士,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2003-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2012年-至今,担任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基因修饰技术构建人类重大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目前已建立了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及瑞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RTT)的基因编辑猴模型。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包括Cell、Cell Stem Cell、Cell Research、Human Molecular Genetic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