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成滇池“清洁工”去污能力达15%

06.10.2014  20:40

若从天空俯瞰滇池,你会看到滇池周边围绕着一条绿带,点线连片将滇池紧紧包围。昨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滇池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杜劲松介绍,这条绿带约为滇池水面的1/10,是滇池的一级保护区、滇池保护的红线,其规模在全国前所未有。监测数据表明,湖滨带湿地的去污能力达到了10%~15%。

湖滨湿地带实现闭合约为滇池水面11%

为什么要建这么一条湿地带?杜劲松介绍,上个世纪围湖造田,滇池渐渐在缩小,许多湖滨带减少消失,净化水质的功能随之消失了,让滇池更容易受到污染。湖滨带的建设就是要恢复湿地的去污功能,早在2004年,昆明邀请国内顶尖级的专家,对滇池湖滨带进行了规划。

在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生态功能恢复等协调统一平衡的基础上,花了4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湖滨带建设的规模和面积。杜劲松说,建设要兼顾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也要符合控制滇池污染的目标,要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建设太大了和太小了都不符合实际,太大了城市发展用地不允许,而且水淹不到的地方也难以形成湿地,太小了则达不到净化水质和恢复生态的要求。理论界认为,湖滨带一般不小于水面的10%。最终,滇池周边确定了5.4万亩的规模,相当于33.3平方公里,约占滇池面积的11%。

规划出来后,从2008年起,滇池掀起了大规模建设湖滨带高潮,退塘退人退房,先后两万余人搬离了滇池。现在,湿地水生植物一片连成一片,将滇池包围祝不论是云南省内的洱海、抚仙湖,还是放眼全国的巢湖与太湖,滇池的湖滨带,在规模和规划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构建环滇最后截污屏障

滇池湿地带建起后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杜劲松介绍,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来说,农业、农村面源的污染都是治污难题,面积大,污染源多,但经过湿地湖滨带的构建,滇池周边有了一道最后的截污屏障。

最新的监测数据表明,滇池湿地去污能力可达10%~15%,尤其在悬浮物,有机物的去除方面,湿地的作用是显著的。现在,捞鱼河、洛龙河、古城河几条河水周边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尾水水质仍为劣五类,再经过湿地处理,水质基本达到河道四类水质,水质提升效果十分明显。随着环湖截污工程的运行,污水处理厂都会和河道及湿地连成一体,经过湿地净化,水质变好之后,变成优质水再流进滇池,充分发挥湿地的净污功能。

今年提升改造11个湿地项目

一位知名环保专家评价,滇池的湿地建设全国前所未有,效果非常明显。在杜劲松看来,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因为,现在这些湿地不但建成了,而且还以立法的形式保护了下来,任何人不得破坏,是滇池保护的一级保护区,是最后的红线。同时,昆明建设湖滨湿地仍未停止脚步,上个月,西山区已向滇池西岸管委会移交土地888亩用于环湖湿地建设,近期即将再移交已租土地1300亩。今年,西岸管委会必须启动观音山南、观音山北和西华3个湿地项目建设,如今,规划方案和施工图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如今,晋宁水上森林、斗南、王官湿地项目、海东湿地均已启动建设,今年年底,将按照建设环滇池生态圈、文化圈、旅游圈的要求,在滇池周边重点推进建设11个湿地项目。

环湖生态带实现闭合以及完善提升工程的开展,将发挥环湖湖滨湿地的最大功能。现在,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逐步恢复,滇池周边发现有90多种鸟类安家落户,许多还是国家级名贵珍稀的鸟类。有了湿地作为载体,生物多样性将得到渐渐恢复。

春城晚报 记者 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