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龙狮彩扎家族五代人的传承与坚持

22.09.2016  10:04

徐仁安的龙狮彩扎手艺已传承两百多年。记者杨艳辉摄

破篾,用刀刮平竹节。绑扎,把1公分宽或不到1公分宽的竹篾交叉绑在一起。反复,反复,在无数个反复的动作之后,龙的上嘴壳逐渐成形,继续绑扎,龙的鼻梁骨成型了,脑壳架子也有了,接下来是下颚、口里含着的龙珠……不单单是龙狮,麒麟、蚌壳、毛驴、彩船、凤凰、翠鸟、荷叶、芭蕉叶,甚至酒罐,只要花灯、滇戏里有这个道具需要,徐仁安巧手一动,都能编扎出来。从6岁跟随父亲学习到现在,徐仁安已经整整做了68年的龙狮彩扎。作为昆明,甚至全云南还掌握龙狮传统编扎技艺不多的手艺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龙的传人”。

底蕴 延续200年的坚持

徐家编扎龙具,得追溯到五代以前的清道光年间。

清道光年间,广南卫组建自己的花灯班子,逐渐在周围村寨闯出名气。随着戏班的兴起,徐家人开始制作花灯所需道具。“先祖徐樊开始做板凳龙。这种龙具一直传到现在,只要做出龙头龙尾,再披上龙衣就可以耍了,制作周期短、方便携带,但问题就是这种龙看上去不活泛。”徐仁安介绍。

到了清咸丰年间,第一代传人徐凤春改良了板凳龙,拓展为有12节身子骨的草把龙。龙身、龙角、龙头、龙尾都是用稻草扎的,有了身形之后,外面用生白布糊上,再用颜料手绘龙睛、龙鳞以及其他装饰物。7年之后,徐家第二代传人徐麟云将草把龙改为用竹篾编扎彩画的12节龙。至此,徐家的彩扎龙结构、形态基本定下来。到了徐仁安这一代,彩画龙衣依然是徐家的独门秘籍。“用三个尺寸的碗,大的套小的,三个圈为一颗鳞片,每一层都用不同的色漆,这样龙鳞活灵活现,非常逼真。”除此之外,不同的场合,徐家制作的龙都不同,“在云南,红龙和黄龙是最常见的,青龙主要是求雨时用,白龙为恶,不吉,来定做的人比较少。根据不同场合,彩画配色都有讲究。”徐仁安解释,“譬如东海龙王,龙衣是红色的,龙角则是金色。

随着制作技艺的不断精进,徐家的彩扎龙不仅仅是供花灯会演出,节日、庙会演出、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都可以见到徐家彩扎龙的身影。

改良 靠创新夺奖无数

上世纪60年代,20出头的方琼英嫁到徐家,见到了正月耍的龙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本身就是花灯爱好者的方琼英跟着公公开始学龙衣制作,成了徐家彩扎龙的一分子。

从选材开始,徐家五代彩扎龙狮的秘诀就开始发挥作用。“买竹子只有在每年8月份的时候才可以进行,这时候买到的竹子不会生虫,竹子要一根一根仔细挑选,要2米左右高、通直者为佳,买来以后,要给竹子泡上一晚上盆浴,再晾干,防止以后竹子开裂。

徐家每一代,都会在彩扎技术上进行创新。1996年,徐仁安退休,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投入龙狮彩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考虑龙狮改良。”他回忆,当时云南龙与上海龙都存在龙头硕大笨重、龙身瘪塌的问题。为了寻找解决方案,徐仁安与老伴儿前往周边乡镇村里卖龙狮的店铺咨询,凡有进购上海龙的铺子,夫妻俩都要约上儿时伙伴前去拜访,东看看西摸摸,回来后砍竹子、破篾自编、反复实验,终于将重达十多公斤的传统龙头“瘦身”成功,减重至3公斤左右。2000年,方琼英组织9个老人自筹资金组建广卫龙狮花灯团。徐仁安承担了龙狮队教练和龙具制作的任务。2001年,这支广卫村龙狮队一鸣惊人,在世博园龙狮大赛上斩获金杯,在嵩民龙狮大会上一举夺冠。

但徐仁安不满足,经潜心研究,又制作出由两条标准九节龙头龙尾相连、可分可合的36米长巨龙。他还根据云南麒麟的传说,到处采风想要把麒麟做到逼真。“头像龙,身有鳞片,驮有金银,尾像鱼尾,脚像牛腿。”2003年,在一系列实验之后,终于制出具有云南特色的麒麟。也是在这一年,徐仁安和老伴儿率领着龙狮队参加了在广东东莞举行的全国首届麒麟舞大赛。“你们的麒麟做得逼真,套路新颖、表演完美。”评委的点评,两老一字不差地记到现在。2003年,这支乡村龙狮队代表云南参加全国麒麟舞大赛,获得银杯。

传承 手艺与现实的抗衡

徐仁安老了。虽然还在扎龙,但手劲显然不如往前了,左手拇指内侧的老茧也消不下去了。一条十二节龙,怎么也得花上八九天时间才能扎好。传承,成了家里,也成了政府关注的一件大事。不管怎么说,都不能让这门儿传了五代的手艺失传。

不久前,官渡区在我们这里成立了传习馆,每年都会给我一定的补贴,就是政府补贴,让更多年轻人能来这里学手艺。”但徐仁安的生意越来越不好了。“年轻人干这个,会饿肚皮的。”徐仁安的老伴儿打开衣柜,里面是她花费无数个日夜缝制的上百件“龙衣”。不到4000块钱能买一条龙,已经是很便宜的价格了,但是买的人还是少。“我们还教一个职高里的学生扎龙、舞龙,但孩子们的家长都不大愿意。”方琼英无奈地说。

未来在哪里?“我们开了家庭会,综合三个儿子的工作、兴趣,决定把这手艺传给三儿子,现在他每周末或者平常有时间都要过来帮我们做活,前前后后有一年多时间了,龙头龙尾最难的部分都会扎了,而且比我快不少呢。”对此,徐仁安不甚慰藉。

而对于衣柜里那上百件龙衣,徐仁安老两口表示:“如果到我们百年之后,还有龙衣没有卖出去,就把它们都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能看见我们本地的传统技艺。

然而也有好的消息,眼下,老两口的彩扎龙狮已经卖到美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且颇受欢迎。“走出去”,或许也是让龙狮彩扎这项传统技艺继续发光的一个重要途径。

昆明日报记者李双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