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黔生:滇菜大师最爱老伴做的菜

24.11.2014  12:42

    从1955年到2014年,王黔生做过的菜数不胜数,吃过他的菜的人,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众多国外政要。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做过菜,也在中国驻美国、法国大使馆做过菜。

    可唯一没有吃过他亲手做的饕餮盛宴的人,却是陪伴他一生的老伴。因为在王黔生的心中,没学过烹饪的妻子做出的菜,才是人间美味。

    打杂生涯锻炼意志

    身着白色衬衣、深色西裤,身型有些微胖。已经74岁的王黔生,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也喜欢玩微信。在一间茶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被大众评为“国宝级滇菜大师”的老人。

    从15岁步入厨房,到现在近60年。60年里,王黔生获得过太多的荣誉。他曾出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厨师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总厨师10年之久;为周恩来、宋庆龄、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菜,也接待过英国女王等国外贵宾,并首次将滇菜包装上国宴。

    今年5月,王黔生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终身成就奖”。这个奖项在全中国仅有30人,而云南只有包括他在内的两人拥有。

    虽然拥有如此多的荣誉,可曾经的王黔生,在厨房干的却是最苦最累的活。

    15岁时,王黔生进入昆明北京饭店。“那个时候还没有资格拜师,甚至都不能叫做学徒。”王黔生说,当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烧煤、掏煤灰、洗肠子、杀鸡、杀蛇这些厨房里最苦最累的活。“就是一个勤杂工,厨房里任何人喊着都要动。记得有一年的冬天,我只穿着一件背心,但干完一天的活,全身都是汗。”这些艰苦的打杂生涯,让王黔生记忆深刻。

    工作的劳累很快让只有15岁的王黔生打起了退堂鼓。正当他打算放弃的时候,一位大厨的耐心开导让他慢慢想通,坚持了下来。

    2年后,做事认真的王黔生破格提前转为学徒,拜了滇菜泰斗解德坤为师。“一开始也只能切切菜、熬熬汤,但比以前轻松多了,有时候晚上还会偷偷跑到厨房去炒炒菜。”提起那段时光,已年过古稀的王老笑了起来。

    慢慢地,师傅开始传授他一些红案的做法,有时候炒出的菜也会让师傅赞不绝口。就是这样一些小骄傲和日复一日的进步,让王黔生坚持了下来,厨艺也在短短两三年间有了很大的提升,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厨。

    曾得意的一碗面成为了遗憾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宗教人士来云南住了一个月,成为王黔生接待的第一个“大人物”。“挺紧张的,生怕出一点差错。”当时的王黔生只有21岁,他负责的是面点制作。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的那位“大人物”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特别喜欢吃面食,每天就得准备10种不重样的面点。

    “在那一个月里,我一共做了300种面点,从来没有重复过。”说到这里,王老的嘴角有些上扬。他说,云南因为以大米为主食,在面食的制作上一直很弱,很多大厨会的面点种类也很少。“包括现在,云南的面食也不多,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办个面点班。

    王黔生说,能够做出那么多面点,得益于此前到陕西和山西6个月的拜师学艺。从街头小吃到请教高级白案厨师,王黔生学习了蒸、炸、煮、烙、烤的各种面食制作。其中最让他得意的,就是他根据拉面创新出的“馅心龙须面”。

    由王黔生独创的“馅心龙须面”制作十分讲究,首先把肉打成极细的肉末,再把肉末包到面里,像制作拉面一样将面团拉至可以穿过绣花针般粗细。不过,这“馅心龙须面”最特别之处在于,肉一定是在被面包在里面,而不是简单的混合。

    凭借这碗“馅心龙须面”,王黔生获得了很多人的称赞。可同样是这碗龙须面,也成为王黔生一生厨师生涯的遗憾。

    1988年,王黔生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烹饪大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烹饪大赛。他带去了三道面点:馅心龙须面、四味荞包和火腿月饼。当时他的龙须面还不叫这个名字,他为面取名“带馅龙须面”。顺利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后,王黔生信心满满地等待着评委的品尝。

    “你的面叫做带馅龙须面,那你的馅带到哪里去了?”没想到,评委在试吃之后问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一下子就蒙了,我就想完蛋了,名字取错了。”原来,菜的取名也是一种讲究,要求名副其实,而王黔生的这一做法并不是“”馅,并不符合取名规范。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这道最让他得意的一道菜没有拿到任何奖项,反而四味荞包获得银奖。比赛过后,这个失误让王黔生久久不能释怀。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再也没有做过这道让他遗憾的面食。

    一个食用大花篮获得英女王称赞

    “那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握手。”王老回忆起另外一段30年前的事情,仍然忍不住有些激动,比划着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景。

    那是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其中一站就是昆明。正巧这时,王黔生接到任务,要为女王做菜。在王黔生的认知里,女王是个不太笑的人,怎样才能做出让她满意的菜,完成接待任务,成了最困扰王黔生的一个问题。

    “当时走在东风路上,路边全都摆满了鲜花。我一开始还觉得奇怪,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女王最喜欢花。”这个发现让王黔生灵机一动,他立刻跑回厨房,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为女王做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不出王黔生所料,女王接到他的礼物后,顿时就笑了,还说一定要见见这个厨师。

    “究竟是什么礼物这么神奇?”记者好奇地问王老。老人得意地笑了笑,和记者卖起了关子。在记者追问下,他才揭开谜底。

    原来,王黔生用萝卜等蔬果,做了一个长宽约有60厘米“花团锦簇”的大花篮。让女王夸赞“比真正的鲜花还要开得好”。在接见王黔生时还主动与他握了手,询问这个美丽的花篮是怎样做成的。这件事,让王老至今自豪不已。

    讲完这一个个精彩故事,他喝了口茶,跟记者道出生活中的小秘密。

    原来,这位技艺超凡的厨师在家居然从不做菜。“都是我老伴做,我吃。她做的香干炒肉最板扎,我每次都吃得光光的。”说起老伴,王黔生老人比讲自己的获奖经历还得意。他说,从未学过烹饪的老伴才是世上做菜最好吃的人,自己并不如她。“只有老伴做的菜才有家的味道。

    “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找点清闲。”现在的王老没有再任主厨,只在徒弟的餐厅担任顾问,偶尔去指点指点。更多的时间,他吃着老伴做的菜,拉着老伴的手四处游玩,过起了清闲平淡,而又怡然自得的生活。

    对话

    保证食物卫生安全

    才对得起“厨师”两字

    都市时报:您的祖籍是安徽,为什么会选择学习滇菜?

    王黔生:我从小是在云南蒙自长大的,吃云南菜,也爱云南菜。而且我的父亲就是厨师,从小我就看着他炒菜,所以比较感兴趣。除了滇菜以外,我也会烹饪淮扬菜、川菜等其他菜系,但相比较起来我还是最喜爱做滇菜。

    都市时报:很多人会好奇,在大使馆做的是中餐还是西餐?

    王黔生:都是中餐,外国人也很喜欢中餐。一般只有大使、公使、参赞才能在大使馆宴请,或是建交周年、国庆、八一也会宴请国外宾客。有时我国的国家领导人到国外访问,会设宴招待外国元首,但每次都是纯正的中餐。

    都市时报:对于厨师行业的后起之秀,您有什么嘱咐吗?

    王黔生:除了要踏实学习,我最担心的还是食品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地沟油的使用。做一份食物,需要的不仅是色香味俱全,更重要的还是卫生与安全,这样才对得起厨师这两个字。

    都市时报:您怎样看待滇菜的推广?

    王黔生:其实,滇菜目前在全国的菜系中,属于发展比较滞后的一个。以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不太受到认可,四五年前才慢慢实现“进京、入户、下南洋”。后来逐渐被认可,进了国宴,到了联合国。多年来,我们也在河南、香港等很多地方做过美食节,希望把滇菜推广到有需要的所有地方。(都市时报记者 王柔 曲鸣飞)

     人物名片

    王黔生

    1940年生,安徽太和人。中国烹饪大师,中国滇菜特级烹饪大师,精通白案、红案。2012年5月选入《国家名厨》,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副会长等。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终身成就奖”。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