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副主任王一鸣:中国经济有望下半年阶段性企稳

22.03.2016  18:25
作为全国“两会”之后的首个国家级论坛,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经济峰会备受关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如何增长?中国将如何立足自身国情全面深化改革?

与会专家认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潜力巨大。中国经济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阶段性企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交织,风险隐患不断增多的严峻挑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中国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速都放缓,也就是所谓的‘新常态’和‘新平庸’,虽然二者同时发生,但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2016年世界经济将难改“新平庸”表现,维持“低增长、低通胀和多风险”态势。中国经济走势既受到全球经济艰难复苏、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美国退出量宽政策、美元延续升值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又将在与其他经济体的互动调整中影响世界经济。

王一鸣说,2016年中国经济仍处在探底过程中,但在投资增速趋稳、化解过剩产能启动、新动能加快形成的条件下,本轮经济放缓有望实现阶段性企稳,全年经济增长仍可达到6.5%以上,后两年经济增速将逐步回稳,总体上呈现L形增长态势。

蔡昉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会是一个L形的趋势,而不是V形反弹。

对于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破7%”有可能强化经济下滑的预期,甚至出现失速,王一鸣认为,7%并不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增速高一点低一点不是主要问题,关键要看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本轮经济增速回落主要是结构性因素主导的结果,也标志着增长阶段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王一鸣说,展望2016年,中国经济仍处在重构新平衡的关键时期,在投资增速趋稳、化解过剩产能启动、新动能加快形成的条件下,本轮经济调整有望阶段性企稳,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供给侧改革如何突破?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广受各方关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入?与会专家认为,供给侧改革关键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推进供给侧改革,关键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减少政府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做六件事:一是创造让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二是要稳定宏观经济,三是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四是加强市场监督,五是要促进共同富裕,六是要弥补市场失灵。

“解决这些问题,难以单纯依靠需求扩张和刺激政策,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价格和市场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上重构新平衡。”王一鸣说。

来源:证券时报

  附件: